宋真宗是昏君还是明君,解析宋真宗赵恒后世眼中的皇帝(附2022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单)
宋真宗是昏君还是明君,解析宋真宗赵恒后世眼中的皇帝(附2022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单):赵恒小时候呢,由于他的父亲赵光义是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论起关系,赵恒还是赵匡胤的亲侄子,妥妥的皇亲,所以他经常随意出入宫中,在宫中玩耍。有一次,赵恒见四下无人,竟跑到了正殿,爬到了龙……全球排行榜123网(www.meihu5.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赵恒小时候呢,由于他的父亲赵光义是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论起关系,赵恒还是赵匡胤的亲侄子,妥妥的皇亲,所以他经常随意出入宫中,在宫中玩耍。有一次,赵恒见四下无人,竟跑到了正殿,爬到了龙椅上,恰恰此时,赵匡胤也来到了正殿,赵恒被逮了个正着,赵匡胤笑着问到:“做皇帝好不好玩呀?”我想此时,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可能都会吓尿。但没想到,年幼的赵恒竟从容地答道:
“听天由命。”
这下可就把赵匡胤给逗乐了,一方面他觉得小孩子嘛,淘气点是难免的,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番话,将来定成大事。于是便不再追究赵恒爬上龙椅一事。但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天命,竟真的眷顾了赵恒。
赵恒(剧照)
公元976年,一代传奇帝王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赵恒的父亲赵光义登基为帝,成为了大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一共生有九子,其中赵恒排行老三。而他的两个哥哥,赵元佐和赵元僖都备受父亲赵光义喜爱。可以说赵恒十有八九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但天命似乎真的在眷顾赵恒。大哥赵元佐,本来太子当得好好的,结果四叔赵廷美(赵匡胤、赵光义四弟)被人诬告结党营私,接连被贬,最终郁郁而终了。赵元佐竟因此吓疯了,纵火烧皇宫,被赵光义贬为庶人。二哥赵元僖得以坐上太子之位,但好景不长,赵元僖又于公元992年病死了。这下两个哥哥都没了,太子之位只得由赵恒坐了。
赵元佐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本应由太子赵恒即位,但此时却出现了一根搅屎棍,他就是当年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命其前去召赵德芳进宫,结果却把赵光义请进来的大太监王继恩。时隔多年,如今太宗驾崩,王继恩竟还想故技重施,违抗命令另立他人以获得拥立之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年前,这个小人物,也许真的改变了历史,但这次,他失败了。王继恩本来谋划着要携手李皇后(赵光义第三后)发动政变,拥立赵恒的大哥,也就是因为纵火烧宫殿,被赵光义贬为庶人的昔日太子赵元佐为帝。却不想,被宰相吕端提前察觉,用计软禁了王继恩,之后吕端果断拥立太子赵恒即位为帝,是为宋真宗。也不知道当赵恒坐上龙椅的那一刻,他是否想起当年他对大伯赵匡胤所说的"听天由命"四字,天命,果然没有辜负赵恒。
宋真宗赵恒
赵恒即位后,于次年改年号为咸平。咸平,取太平之意,可以看出,即位之初的赵恒一颗渴求天下太平的心。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他勤于政事,重用贤能,赏罚分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在赵恒的励精图治下,北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四海升平,社会安定。史称"咸平之治"
宋兴,承五季之馀,天下得离兵革之苦,至真宗之世,太平之治,洽如也。咸平以来,君明臣良,家给人足,刑措不用,契丹请和,示以休息,德明纳款,抚以恩信,于是朝帝陵、封岱宗、祀汾睢、谒亳社,绝代旷典莫不具举,礼乐明备,颂声洋溢,崇本报功以告神明,千载一时,岂不休哉。噫!守成之贤,致治之盛,周成康、汉文景可以比德矣。一一王称《东都事略·卷四》
如若赵恒的一生止步于此,那他断然会成为后人眼中的盛世明君,足以名垂青史。但很快,大宋便迎来了一场巨大危机。尽管宋朝在赵恒治下蒸蒸日上,但在大宋北方,屹立着一个同样强盛的帝国,它便是让宋太宗赵光义无比头痛,坐拥整个北方之地的大辽帝国。此时,辽国的皇帝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由于其尚未到亲政年龄,由其母萧燕燕垂帘听政。不得不说,这个萧燕燕治国安邦还真有两把刷子,在她的治理下,辽国的国力也是蹭蹭往上涨。国力的逐步强盛,使这个女人的野心越来越大,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南下攻宋,谋求天下一统。
大辽帝国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萧燕燕和耶律隆绪亲率大军二十万,南下攻宋。由于之前宋太宗赵光义数次北伐都通通惨败,宋人对辽人逐渐有了一种畏惧心理,又因太宗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此时的大宋,军事力量早已不如当年了。果不其然,士气高涨的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般,直接打到了黄河沿岸的澶州,澶州,是宋都开封最后一道门户,如若澶州沦陷,京师也危在旦夕。
开封城中,人心惶惶。尤其是皇帝赵恒,此时已然慌了神。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纷纷劝赵恒赶紧南逃,要么迁都金陵,要么迁都成都。赵恒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沉着冷静、聪明伶俐的少年,眼下国难当头,他的心中,只有胆怯。被大臣们一劝,也有了南逃的想法。就在此时,有一人站了出来,果断说道:眼下国难当头,敢说南迁的,都应该砍头!想要击退辽军,唯有陛下御驾亲征!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仅当了一个月宰相的寇准。
寇准
寇准表示:“此时如果放弃开封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
赵恒听后,觉得寇准所言,言之有理,万一自己跑了,岂不是将北方的土地都拱手让辽了?自己到时候极有可能会留下千古骂名。思考再三,赵恒决定听从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之后的故事就简单多了,赵恒亲自带兵来到了澶州前线,军士们见皇上亲征,顿时士气大振,不仅击退辽军,还一度射杀了辽国大将萧挞凛,给了辽军不小的震慑。
这下辽军可傻眼了,辽萧太后一看,自己率军孤军深入敌境,如今受阻于澶州,想要灭掉宋朝是绝不可能的了,此时宋军得胜,如果宋军展开全线反攻,再加上宋廷其余各路大军都已向澶州云集,等待辽军的,可只有被包饺子的命运啊!萧太后越想越怕,干脆赶紧和宋朝议和吧。宋朝这边,赵恒好不容易才提着胆子亲征,现在你辽国主动议和,我可真是求之不得呢!于是赶忙派人与辽议和。
宰相寇准以及宋将杨延昭可就不同意了,此时我军得胜,其余各镇兵马也都在向澶州围拢,如果乘胜进攻,定能全歼辽军,兴许能活捉辽国太后和皇帝呢!但赵恒可听不进去这些,他想的是,越早议和我就能越早回去,越早回去我就越安全。寇准等人劝谏无效,只得由赵恒去了。
杨延昭
最终,宋辽两国在澶州缔结盟约,规定每年宋要给辽三十万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从此双方不在互相侵扰,和平共处。史称"澶渊之盟"。这下好了,辽方打了败仗,倒能领安然无恙地退出敌境,每年都还有钱可以领。而大宋分明打了胜仗,甚至还可以乘胜追击取得更大战果,却一心只想着议和,打赢了还得改钱。不得不说,这确确实实是大宋的耻辱,也是赵恒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件事。
诚然,澶渊之盟的确使得宋辽两国之后一百多年不交兵,有利于双方百姓安居乐业。但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赵恒对待外敌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
澶渊之盟
更要命的是,澶渊之盟后的赵恒,好似变了一个人似的,他逐渐懈怠朝政,宠信奸臣,皇后刘娥也逐渐开始把持朝政。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屈辱,赵恒甚至不惜大兴土木,举朝前往泰山封禅,意义没多大,钱倒是花了不少。此外,赵恒开始沉迷于利用祥瑞来制造太平假象,却根本不知真正的民间疾苦,当年那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老迈昏庸,荒唐可笑的老头。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由贤明转变为了昏庸。
一个本可以名垂青史的帝王,因为自己的怯懦胆小及迷信,逐渐成为了后世眼中的昏君。
每位帝王都有自己的功过是非,咸平之治,尽管早已过去千年,但这终究是赵恒的功绩。他并非是一位雄才伟略的英主,也并非是一位能从始至终都保持明君风范的帝王,但他也曾缔造过短暂的盛世,他也曾有过一段勤政为民的日子,他也许不值得我们过度吹捧,但也并非大多人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
公元1022年,赵恒驾崩,庙号真宗。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