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太监吗?赵高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附最新排名前十榜单)
赵高是太监吗?赵高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附最新排名前十榜单):作为一个太监,赵高活出了自己的高度。如果要列一个史上十大最臭名昭著的太监排行榜,赵高做第一把交椅的概率无疑极高。然而,最近几年,史学界却有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反对声并不是给赵高的罪行……全球排行榜123网(www.meihu5.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太监,赵高活出了自己的高度。如果要列一个史上十大最臭名昭著的太监排行榜,赵高做第一把交椅的概率无疑极高。
然而,最近几年,史学界却有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反对声并不是给赵高的罪行翻案,而是对他的身份产生了质疑——赵高原来并不是太监!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
异议的提出者叫李开元。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主攻秦汉史,以一本学术著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而在史学界颇有名望。
其后,因为一本书名叫《秦谜》的通俗历史著作受到罗辑思维节目的大力推荐,李开元教授开始在大众市场享有盛名。不久,他又接连写出《秦崩》、《楚亡》两本通俗读物,同样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在《秦崩》这本叙述秦朝灭亡始末的著作中,李开元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赵高并不是宦官,只是东汉以后,赵高才被故意丑化为宦阉,这样不实的成见一直持续一两千年。
▲《楚汉传奇》的阎乐
- 他的论据有两点:
第一,赵高是有儿女的人。虽然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很难知道他子女的具体情况,但留下来的史料已经说明赵高曾经与有一个女儿。她嫁给了阎乐,后者是赵高弑杀二世胡亥的最有力的帮手。
这是赵高不是阉人的明确证据。
第二,司马迁从没说过赵高是太监,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之前的所有史书也都没有赵高是阉人的记载。后人之所以误以为赵高是阉人,源自对《史记》文本的错误理解。
在《李斯列传》中,李斯上书二世揭发赵高的过失,二世为了维护赵高,对此进行反驳:
“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
这里,二世提到赵高的身份是“宦人”。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
在《蒙恬列传》中,赵高因为犯下重罪,被嬴政下令让蒙毅依法处置。蒙毅不敢有所偏袒,于是依律判赵高死罪,并取消他的“宦籍”。在这里,司马迁提到赵高有“宦籍”。
赵高既然是”宦人“,又有”宦籍“,那么他被认为是阉人自然天经地义了。
然而,李开元教授却根据出土材料指出,“宦”,本意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而宦人,指的就是任职于宫中的人。它是对王或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的泛称,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特指在宫中工作的太监。
同时,宦籍,指的是用来记录出入于宫门之人的登记手册。秦汉时代,官吏出入宫门有登记名册,称为门籍。没有门籍的,不准出入皇宫之中。
赵高是在宫中任职的宦人,他自然是有门籍的。之前提到的赵高有罪除宦籍,仅仅是指削除他出入宫中的门籍而已。
所以,《史记》中描述赵高身份的“宦人”、“宦籍”,并不能用来论证他就是太监。
正是根据上述两大论点,李开元教授得出结论:赵高并不是宦官。
李开元教授的这个结论虽然看似有些哗众,但并不取宠,他的观点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既然如此,赵高身份一事就可以这样盖棺定论了么?
非也。陕师大的吴刚对李开元的质疑提出了二次质疑。
▲秦始皇
- 他的论证也有两条:
第一,对于“宦”这个词,李开元论证它仅仅指的是在宫中任职的意思,“宦人”、“宦者”并非特指阉人的专有名词。
然而,司马迁在讲述嫪毐之乱时,提到事件的起因是,“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吕不韦列传》)显然,这里的“宦者”指的便是阉人。
此后,嫪毐起兵反叛,嬴政下令让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定叛乱,双方在咸阳交战。《秦始皇本纪》简要记述了嬴政一方平叛的经过,“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
这次灭亡嫪毐的行动中,只有 “宦者 ”被专门提了出来,而对于其他有功的群体,只说“皆拜爵”。显然,这里的 “宦者 ”必然是特殊的一群人,给他们拜爵应属于非常特殊的现象。
正因为这次拜爵是一个特例,所以史家才郑重地将其记录在案。
以此,我们可以推论:这里的宦者并不是泛指所有在宫中任职的人,而是应该特指宦官。
因为阉人身份低贱,平常基本没有机会立功封爵,只有在这样的战斗中,他们才有可能参加并获得战功,从而被赐予爵位。这样的事情几乎从未发生过,是个特例,所以才会被专门记录下来。
由上面两条反例可以看出,李开元对于“宦”并非特指阉人的反驳有很大漏洞,很难成立。
▲李斯 《峄山刻石》
第二,李斯死后,赵高被任命为秦帝国的丞相。在赵高之前,秦有左右丞相之分,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然而,《李斯列传》中提到,赵高具体的官职却是“中丞相”。
纵观历史,“中丞相”独此一家,别无分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葩的官位名称?
奥妙之处或许就在一个“中”字。在古代,官名中有一个中字,往往代表此人任职于皇宫之内,侍从在皇帝身边。所以,在丞相前面加了一个中,代表的应该是赵高的身份,因为是宦官做了丞相,所以称之为中丞相。
根据上述两点论述,吴刚认为,李开元对赵高宦官身份的质疑,恐难成立。
▲12秦时期全图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李开元认为赵高不是宦官,他的证据有两点,一是赵高有女儿,二是秦汉时期,宦的本意是在宫中当差,我们不能以史记中二世称呼赵高为“宦人”,便断定他是阉人。
吴刚则注意到了《史记》对“宦者”一词的两处使用,一次是对嫪毐“宦者”的称呼,一次是打赏平定嫪毐之乱的功臣时对“宦者”一类人的刻意强调。这两次的“宦者”显然指的都是宦官。
由此,不仅推翻了李开元两条证据中的第二条,而且还有力地坐实了赵高的宦官身份。
然而,对于第一条,即赵高拥有子女这一最重要的材料,吴刚却没有充分的反面证据。
所以,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这个问题暂时无解?
▲秦朝统一货币
在重读《史记·蒙恬列传》时,我发现了一个有些可疑的资料,这个资料我在上面也提到过,即赵高曾犯重罪并被蒙毅依律判处死罪一事。
赵高是如何免除一死的呢?《蒙恬列传》中写道: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简单翻译便是,皇帝因为赵高做事积极勤快,所以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爵。
表面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天下都是皇帝的,他根据个人喜好,随便赦免个把人,很正常啊。但众所周知,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有两大战略方针,一是耕战立国,二便是以法治国,秦法之严苛闻名于世。
统一六国后,嬴政更是将秦国原有的治国理念推而广之,《秦始皇本纪》对此这样论述,“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因此,对于深信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的秦始皇来说,他会因为对赵高有所偏爱就赦免了对方的死罪吗?可能性非常低。
▲《神话》张世饰演赵高
那么,赵高怎么死里逃生的呢?
两个字:宫刑。众所周知,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进言触怒汉武帝而被判处死刑,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只得自宫以免除一死,从此以宦官的身份渡过了余生。
由此我们知道,在汉代,犯了死罪,可以用宫刑的方式来代替。而汉承秦制,这条法规很有可能并不是汉人独创,而是继承自秦帝国的制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赵高被判处死罪时,他便采用了同样的手段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事件至此真相大白。
赵高原本是个正常人,也娶妻生子,历史上留有痕迹的是一个女儿,她后来嫁给了阎乐。赵高因为精通律法,被秦始皇拜为中车府令。
随后,他因为犯有重罪,依律当处死刑。精通刑法的赵高知道宫刑可以抵罪,为了苟活于世,他甘愿自宫抵罪,就这样成了一个太监。
既以抵罪,爱才的秦始皇因为欣赏他的才能,便将他官复原职留在身边。但嬴政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举动却给帝国埋下了一颗足以摧毁自己千秋功业的定时炸弹。
首先,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在战国末期,赵高成为秦国王宫内的一位宦官。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律令,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徇私枉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导致赵高对蒙毅乃至于蒙恬都痛恨不已,也即这位蒙氏兄弟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明白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意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蒙恬和蒙毅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在古代历史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本来就应该公子扶苏即位,而不是年幼的胡亥。因为秦始皇没有册立皇后,所以,扶苏和胡亥,都不能说是嫡子。但是,扶苏的年龄要长于胡亥,所以,只要扶苏没有犯什么谋反的大错,理应他来继承秦朝皇帝的宝座。
于是,秦始皇嬴政下定决心后,就命令赵高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彼时,扶苏没有在秦始皇嬴政身边,而是跟随蒙恬一起驻守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诏书是让扶苏和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基本上就确定了扶苏继承人的身份了。
二
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赵高居然阳奉阴违。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赵高表面上答应了秦始皇,也即会下达诏书给扶苏。但是,赵高曾经和扶苏向来不和,他担心扶苏即位后,自己的地位不保。与此相对应的是,年幼的胡亥,则容易掌控。在此基础上,赵高暗中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
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诚然,作为秦朝丞相,李斯的这一做法是顾全大局的体现。但是,李斯后面的行为,显然暴露出他自私,甚至利欲熏心的一面。
一天傍晚,赶回咸阳的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留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在说服公子胡亥之后,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吃一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不过,当赵国指出,扶苏即位后,一定会重用蒙恬、蒙毅后,李斯有所松动。
三
进一步来说,赵高看出李斯对于丞相一位的贪恋,所以他有恃无恐,可以成功说服李斯也帮助自己篡改遗诏,从而扶持秦二世胡亥登基。在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赵高不仅下诏让公子扶苏自尽,还成功除掉了蒙恬和蒙毅兄弟,这一下子就消除了篡夺大权的最大对手。当然,对于参与谋划的丞相李斯,赵高同样没有放过。
在扫清威胁之后,秦二世胡亥把朝廷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
对此,在笔者看来,李斯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咎由自取的。如果在秦始皇去世后,李斯可以刚正不阿,扶持扶苏即位,即便自己依然无法保住丞相的位置,但是,最终的下场也不会是被腰斩。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所以,赵高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而这,就有了指鹿为马的历史典故。对于指鹿为马来说,是赵高在试探秦朝的百官,也即铲除异己,从而为除掉秦二世胡亥奠定基础。
四
最后,秦二世三年,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重创了秦朝。特别是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20万大军投降。而就赵高来说,并没有想着如何平定叛乱,而是逼迫秦二世胡亥自尽。在除掉秦二世胡亥后,赵高一度想要自己当皇帝。不过,赵高的行为已经是天怒人怨,也即无法获得朝廷百官的支持。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王室成员子婴。由于秦朝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赵高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灭其三族。由此,对于赵高来说,篡夺秦朝大权,祸乱朝政,导致秦朝各地起义不断,凡此种种,都是罪不容恕。
因此,秦王子婴将其诛杀,并灭其三族,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当然,此时的秦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对于秦王子婴来说,更无法阻止这一趋势。公元前207年,在刘邦、项羽等人的大军下,秦朝正式走向灭亡,存在时间不过14年左右。而这,固然有秦朝自身的问题,却和赵高这位小人的破坏存在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怎么看呢?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