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行榜123网,关注世界各行业排行榜前十名,国内全行业十大品牌2022年最新排名!

柳永诗词,如何赏析柳永《雨霖铃》(附2022最新排名前十榜单)

2022-09-24 14:50:31 全球排行榜123网 全球之最 浏览:

 

柳永诗词,如何赏析柳永《雨霖铃》(附2022最新排名前十榜单):1、雨霖霖的诗句柳永赏析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全球排行榜123网www.meihu5.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1、雨霖霖的诗句柳永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尽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柳永诗词

2、关于 柳永《八声甘州》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柳永诗词

3、诗歌鉴赏柳永的《归朝欢》

此词以白描和铺叙的手法,情景相生地抒写作者冬日早行而怀念故乡的思绪和浪迹江湖的苦闷情怀。

作者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前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别岸”是稍远的江岸,“萧萧”为芦苇之声,“淅淅”乃风的声响。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此处写景如画般地写出了江乡的荒寒景象。“沙汀”即水间洲渚,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人们惊起所致。江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只轮”“双桨”,借指车船。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一望”实即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根本无法望见;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申上“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萍”和“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无定。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于是逼出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柳永诗词

4、柳永<雨霖铃> 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诗词

5、如何赏析柳永《雨霖铃》?

(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3]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4]苒苒物华休。[5]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6]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7]想佳人妆楼颙望,[8]误几回天际识归舟。[9]争知我,[10]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1]【注释】:[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2]潇潇:形容雨声骤。[3]凄紧:一作“凄惨”。[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6]渺邈:遥远。[7]淹留:久留。[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二)采莲令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评解】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三)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评解】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四)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五)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评解】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就找到这么对~~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外,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相好歌妓的惜别之作。而其中也有词人仕途失意的幽愤、知音不遇的悲凉以及浪迹天涯的羁旅行役的慨叹。因此,此词可以看作是作者早年总体心态的揭示。词的上片写临别情景。起首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既是离别的背景描写,也是使人黯然神伤的媒介,景中含情。“帐饮无绪”,本已悲苦;正留恋时,却又“兰舟催发”,情、事的冲撞中益见分享之痛。“执手”两句,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再以“念去去”两句点明作者去向,补足“无绪”、“留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的原因。

6、蝶恋花宋-柳永诗词赏析,帮忙找找?谢谢

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赏析二】 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当:与“对”意同。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有《乐章集》。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作为北宋 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 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 《乐章集》。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

“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 行》。当:与“对”意同。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 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一句,才使真象大白。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柳永《蝶恋花》鉴赏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 对酒当歌,⑤ 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蝶恋花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 对酒当歌,⑤ 强乐还无味。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一】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 ”,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 ”的纠缠,甚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7、赏析柳永的《雨霖铃》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柳永之《雨霖铃》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我从中学时次得知,就极喜爱。后几年又常诵读,爱之愈甚。来美国以后,几乎没有欣赏中文文学作品的机会。偶有一次,读到一篇评柳永《雨霖铃》的文章,引起我很大兴趣。但一读起来,却感觉俗陋难忍。虽然文章也是赞美之词,但是其中释义之不当,意境之不切,实在令人痛心。因而作此文,以慰我心。“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是秋风拂柳的秀美,情是触景生情之悲抑,令人叹为观止。此篇虽是慢词,但是这四个字,已点出时间地点情绪,有不见其人,已闻其声之美,让人不由平心静气,不得放手。另外,上片起句含蓄点题,与下片首句的平舒心意内涵相应,布局工稳不苟。“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到这里人被点出,题被明切。“对长亭晚”,当然不是说人对着长亭,而应当是“人相对于长亭而天晚”。长亭是古时在城外所立之简单亭舍,送别时常是在长亭告别,所以长亭不是在哪一个城市才有。当然这里长亭也可能系虚指,借其中送别之意而已。晚字一来说时间,但也不只是说时间。送别的人依依不舍,二人相对甚久而不觉天色已晚。“骤雨初歇”一解蝉鸣之迷,雨过天晴之后蝉声则更厉;但此句也解“对长亭晚”。人出远门,自当是雨后方宜起程。雨对二人分手有所耽搁,可以帮助感情的转移。但这耽搁只是因为暴雨,骤来骤去,很快又是离别的时候了。“都门帐饮无绪,流连处,兰舟催发。”都是京都,或东京汴凉。都门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指在城门附近。如以字面直解,则都门比长亭应当离城里更近,那么“都门帐饮”应当是发生在长亭告别以前,这在情绪上讲也是很可能的。帐饮有时被解为搭帐请吃酒,也好象有别的解释,在这里可解为下小饭馆吃饯行酒。“兰舟”有人解释为木兰刻成之舟,但在这里只是随手取来的成词而已,和前面的“都门”、“帐饮”类似。催字简单而又生动地刻画出了船家的切之情和告别者的难离难舍之情的对比,又隐含告别过程持续已久,并且还暗示行程之遥远。总地说来,这三句把事端与情绪更加点染,用字却不如首三句讲究。想来即便是大家,写词也受字数、体制限制,难能为过。好在这是慢词,“兰州催发”一句,继续引出下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首词写的应当是情人新别,所以其凄惨之情愈加。既不是母送子从军,也不是老夫老妻又别,所以没有千叮咛万嘱咐。情话于情人,主要在于分享生活中的心得,触景而生之情。如今二人分手,又不知此生可否再相见,情伤于今后无人以为心伴(也见于后文),怎有话说?“执手”一语应当算是大胆。这是宋朝,比《红楼梦》的背景还早,二人显然不是夫妻,而在“公共场合”里“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词作者的不拘,但更可以说此词描写的情意之真切。“念去去,千里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从现在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也同时为下片的思路提前作引。但既只是作引,还需要从现在的实际渐渐地写开去。“去去”或解为越去越远,似乎也可解为离去在心理上造成的沉重负担。“千里江波”和“楚天阔”都是写去路的遥远迷茫,又含一层心理上的牵挂无着。“暮霭沉沉楚天阔”既是对景象的精心写照,也是以景入情的杰作。可以想象,当时雨过天晴,天色已晚,雾气仍在低近处徘徊,只见天色,不见水头。虽然心里知道是江流千里,却不能看清楚是流向何方,连遥望一下目的地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暮霭沉沉”也是象征送行者和离别者的心情之沉重,去后的一切都难以预料。“楚天”有人说是借古楚地而指汴京之南,但在这里这种解释并无明显助益。这里“楚天阔”主要的功能是境界上的转移。上片的主要精力放在当时当事,情人分手,伤心流泪,虽说对感情的描写很细腻,毕竟视界。这里从眼前试图望开去,虽是“暮霭沉沉”看不清远方,但是雨过天已晴,此处与彼处所共有的“楚天”少还是可以看到的。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可以用“天宽地厚”,现在地上看不清什么,天的清朗,“楚天阔”,使人心胸有意放开。这样词人和读者情绪上都有所准备,从下片开始,转入从长远写来。下阕起句,又是非同凡响。“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气未尽,先已入韵,与上阕有音律和情绪的多层,在描写手法上却继续跳开。“自古”一词,把自己现在的离别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眼界愈有放开,心情愈有舒展。但此句却不是给整个下阕定下提纲。试想如果从这里起下阕开始长篇据典叙古,岂不无聊?且不说还会毁坏了上阕精心造就的情绪气氛,分手情窒,怎有心去管他人他事。所以下面紧跟一韵,跳出陷阱。“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以寻常字入词,却紧密不陋,催人泪下。“清秋节”自然不必是中秋节,多是中秋节附近而已,否则与下面的“晓风残月”相矛盾;而且这样解也不能带来最多的美感。“节”字在这里也许可以释为时节。时值晚秋,则风清水冷,树叶飘落。而这清冷寒意,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于是这分离就更是苦楚万分。这一韵是从前韵“自古”意境收回,重叙此次离别的特殊,回到整篇的格调上来。转而又合,却只是在一瞬之间,不失时,不泄气,是大手笔之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明写明天酒醒,实写今天酒醉,是谓离别之痛。问的是今宵酒醒,答的是明晨如何,是说饯行酒醉之极,更加强这中感受。“何处”问过之后,“杨柳岸”却并不是切实答案。从前片读者已知,出发前送行处就已经是杨柳岸旁,所以才有“寒蝉凄切”之说。于是只说杨柳岸,意为一夜醉酒而眠,醒来既不知道也无心去分辨船到何方。景似相识,而情人不见,其悲也,世之绝唱。拂晓如能看见月亮,则必是残月无疑。在这里,“残月”一词也借其“残”字而助写伤情。从情绪上,这里以晓风与残月为赋,风是清风,月是淡月,自然而然地带更多的凄清秋凉之意入诗。有的人没有看清“晓风残月”所描写的时间和状态上的转折,就会以为和“今宵”的时间有矛盾。清清淡淡地,这句又继续前文“念去去”之意,把注意力再次转向将来,为下面文字铺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这里说经年,一来说分手时间估计会很漫长,更进一层,则同时也暗示下次相见无期,也许一去不复返,也是可能的。“良辰美景虚设”,当然是说伤心人无意欣赏景致。但此处以俗字“良辰美景”入词,却是极不俗的。与前文对分手时入情之景的描写之细腻相对比,可知此四字的虚写,也是精心的选择。不但将来会无心欣赏,即使是现在也无心想象。柳词艺术的和谐整齐,在这里又是很好的展现。“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末韵,又是催人泪下之笔。“千种风情”是继“良辰美景”,字异情同,也是一样用虚写,决不铺张。有人解释“风情”为男女风流情事,是大误也,不可饶恕。试想如果在分手时即想别人情事(自己的情事自然是不能想象的。中国人礼仪在先,情事怎可“与人说”,更何况入诗呢),不但道德难容,意境也一下万里而不可收拾矣。在这里“风情”应解释为观赏风景人物之心情与意境,是雅致事情也。然而见景难以入情,因为“更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是反问,如是讲“只愿与你说”,明讲二人关系不是一般的情意绵绵,而是有在艺术和生活上的许多共同追求的。“更与何人说”又是讲不愿与任何其他人共享,表明此情的专一。而因为无人与说而无心欣赏,是世间之真情意,使人觉得万般同情但难以表述,千言难尽,欲说还休。人云,别情难叙。不只是别后的心情难于描写,分手时的感情其实更难以刻画。细想起来,名诗词中写分别的并不太多。李白的《送别》因限于七绝的格式而略显轻小,只是在细细品味之下才能体会到一些隐约的苦楚。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失之于他特征性的隐晦,感情的表现是意会多于言传。虽说“春蚕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妇孺皆知,对全诗的多数部分都喜爱的人就少多了。即使是“春蚕”这个千古名句,在绝大多数场合也是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品,而它的出处原意则常常是被遗忘了。《雨霖铃》慢词细写,格式与内容更加统一,词中各句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和谐一致。全词紧凑地描述一个难以描述的主题:告别之情。词中除了感情的描写之外,再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人物刻画。而这感情的描写,也只限于直接的细节刻画和以自然情景作比。告别的心情是最自、内向、不易表露的感情之一,过分的渲染会直接地毁损艺术品所描画的情境、气氛和美感。柳永在《雨霖铃》中所作的这些细节上的精心选择当称典范。良玉微瑕。正由于全词风格上的严谨,“兰舟”一词的采用更为明显地失之于华丽。读者可以比较苏轼的《赤壁赋》中词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词描写游赤壁时心情的清新通逾,“兰”、“桂”二字入景入情,则美极。一段常为引用的文字,据称出自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侧面也反应对柳永的婉约派代表作的欣赏。歌颂“子女情长”不但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而只是艺术家的不同的选择而已。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不断变化,但豪放和婉约两派词风却都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有如日月同照,相映成辉。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一: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赏析二: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 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 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赏析三:《雨霖铃》原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这首词是描写一对恋人在暮秋送别时的惜别情景,为柳永的名作之一。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里写在秋风阵阵,蝉鸣凄切的傍晚,潇潇雨歇之后,于长亭告别自己心爱的人。词一开头就以冷落和秋景表现离情别绪。“寒蝉”写秋意之深,“凄切”渲染了秋景的凄凉、冷落,而且又在雨后送别,其伤感之情可想而知了。“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写离别情况;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离人无心饮酒,只有伤感,正留恋难分之时,行船又催发上路了。“催”字勾勒人被迫分离之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手挽手,泪眼相望,离情脉脉,千言万语无法诉说。这两句把恋人恨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把难舍难分的离情表现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此表达离情的凄苦。“念”字,是说下面所描写的景物是想象之中的,并非别时所见。“去去”两字重叠,加深离情别意。“千里”是概数,是说别后行程之远。“烟波”写出舟行江中,烟波浩渺,空旷无人,非常冷寂怅惘之感。“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傍晚的时候浓浓的云雾笼罩在广阔无际南方,是那么阴晦、冷落,这是主人公心绪伤感而想象出来的景物,这黯淡的心情必然给天光水色涂上一层阴影,作者就是通过冷落、孤寂的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别意的。词的下阕开头两句是直述别情。“伤离别”点出题意,“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的时间。“那堪”为那里经得起的意思。以下各句皆是刻画女方心理活动,设想别后的凄凉处境,渐次深入,写尽离别时的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名是:想今晚痛饮别酒,待酒醒后,你将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晨风吹拂,残月空照的时候,兰舟已停泊在杨柳岸旁。“晓风残月”给人以凄凉冷落的感觉,“杨柳”又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这一切都使“伤离别”之情加浓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此去一别,年复一年,何日才能相会呢?今后再有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我的兴致,只是好景虚设。即使有千万种深情蜜意,但情人远在天涯,又对何人倾诉呢?“虚设”道出了因离愁无心赏景的心境,两句强调了爱情专一深厚。全词分上下两阕,但浑然一体,从头尾写的都是“伤别”。先是离别的时间、地点、环境,送别时宴饮与难舍难分之状;再写设想别后的远行、思念和伤情,全词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赏析四: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8、求柳永的10首诗 并鉴赏

(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3]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4]苒苒物华休。[5]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6]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7]想佳人妆楼颙望,[8]误几回天际识归舟。[9]争知我,[10]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1]【注释】:[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2]潇潇:形容雨声骤。[3]凄紧:一作“凄惨”。[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6]渺邈:遥远。[7]淹留:久留。[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二)采莲令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评解】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三)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评解】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四)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五)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评解】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就找到这么对~~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外,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相好歌妓的惜别之作。而其中也有词人仕途失意的幽愤、知音不遇的悲凉以及浪迹天涯的羁旅行役的慨叹。因此,此词可以看作是作者早年总体心态的揭示。词的上片写临别情景。起首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既是离别的背景描写,也是使人黯然神伤的媒介,景中含情。“帐饮无绪”,本已悲苦;正留恋时,却又“兰舟催发”,情、事的冲撞中益见分享之痛。“执手”两句,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再以“念去去”两句点明作者去向,补足“无绪”、“留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的原因。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