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骑着扫帚飞是什么歌,最近很火的有哈利波特的歌(附2022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单)
哈利波特骑着扫帚飞是什么歌,最近很火的有哈利波特的歌(附2022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单):电视剧里那些仙气飘飘的大侠们,常有一种神奇的超能力,那就是“御剑飞行”,仿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不过,根据个人风格不同,他们“御剑”的动作也不一样。在《仙剑奇侠传三》中,御剑飞行是……全球排行榜123网(www.meihu5.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电视剧里那些仙气飘飘的大侠们,常有一种神奇的超能力,那就是“御剑飞行”,仿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不过,根据个人风格不同,他们“御剑”的动作也不一样。
在《仙剑奇侠传三》中,御剑飞行是这样的——蜀山派大弟子徐长卿载着朋友御剑飞行。来源/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截图
在另一部仙侠剧《青云志》中,御剑的动作是这样的——仙侠剧男主角张小凡学习御剑。来源/电视剧《青云志》截图
《风云Ⅱ》里的御剑飞行则比较酷炫,算是“空中滑板”第一人了——赵文卓等人御剑的动作。来源/电视剧《风云Ⅱ》片段
那么,大侠们“御剑飞行”的本领到底从何而来?除了御剑,古人还能“御”其他东西吗?
古代御剑高手榜
仙侠剧中的“御剑飞行”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想象力。“御剑”的说法在唐朝已经出现,而热衷于志怪小说的明朝人则记录了许多高手的“御剑”故事。
如果要列一个古代御剑高手排行榜,以下几位一定榜上有名。
上榜人1号:吕洞宾
《全唐诗》中有“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的说法。据明末学者李贽所著的《初潭集》记载,传说中,吕洞宾本是唐代读书人,几次想考进士都没及第。在纵游天下散心时,他来到庐山,偶遇一位道士,叫火龙真人,并从这里学到了高超“天遁剑法”,由此得以御剑飞行。上榜者②号:火龙真人
既然神话中的吕洞宾是一名御剑大神,那么他的老师火龙真人也自然该榜上留名。历史上,有三个人都曾使用过“火龙真人”的名号。其中,魏晋时期的郑隐更接近吕洞宾“遇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传说中的形象。
据《抱朴子·内篇》,在弟子葛洪的印象里,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郑隐曾一度居住在今天庐山一带,出行以老虎为坐骑。传说中,他最后带着弟子隐入山林,不知所终。但是,郑隐与吕洞宾所处的时期毕竟隔了几百年,“吕洞宾师承郑隐”的说法更可能是附会。
上榜者③号:乐于助人的无名道士
据传为明代王世贞所著的《剑侠传》中,辑录了唐宋时期三十三篇剑侠小说,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位“高手”。宋朝京城人郭伦在元夕时外出观灯,被一群小混混欺负了。这时,一个身着青衣角巾的道人救了他。道人说自己是“剑侠”,不是世间凡人,说完“一剑跃出,叱之坠地,蹑之腾空而去”。
上榜者④号:将剑藏在指甲下的僧人
唐代史料笔记《北梦琐言》中,有一个叫许寂的少年,他曾遇到一对仗剑行走、自称能日行千里的夫妻,后来又碰见一个拥有“瞬间移动”的超能力僧人,这些人都自称为“侠客”。并且,这群侠客中还有一个人,能够从大拇指下抽出两口剑,跳跃凌空而去。如果你相信“御剑飞行”的真实性,那这位想必也是一代宗师了。
除此之外,在道教和一些密教的经书中,还记录了修炼“御剑飞行”的方法。其中,《真龙虎九仙经》把“仙侠”分成九等,每一等的侠客都会用剑。伴随着等级的提升,御剑的本领也会提高。这本经书认为:学好了怎么御剑飞行,才可以“身腾而升天”。看来,在古人心中,“御剑飞行”也算是“上天成仙”的前置任务了。
“乘蹻”的N种模式,实际上,御剑飞行”来自于道教,是道教“乘蹻(qiāo)”理论中的一个分支。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蹻,举足行高也。”表示登高的意思。所谓“乘蹻”,就是借助某种媒介登上高空。
在古人心中,神仙们不但居住在天上,还拥有“上天”的超能力。因此,如果一个凡人学会“乘蹻”飞行,他就能超越凡人的局限性,“羽化而登仙”。
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就在自己的诗文中使用了“乘蹻”的说法,并把它跟仙、道联系在一起:
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曹植《曹子建集》
东晋葛洪则把“乘蹻”系统化,划分出三六九等,认为人可以通过乘坐不同的动物凌空飞行:
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葛洪《抱朴子·内篇》《西游记》中,寿星公以鹿为坐骑。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在唐宋之前,“乘蹻”主要借助的是龙、虎、鹿、白鹤等动物,它们象征着吉祥和灵气。
相比之下,“御剑”大概是“乘蹻”的2.0版,它的盛行更多受到明清志怪小说的推动:剑没那么稀罕,比“乘龙”“乘虎”更加接地气。看上去,大众似乎都有学习“御剑飞行”的机会。
除此之外,《西游记》中的“腾云驾雾”也可以算作“乘蹻”的变形之一。宋代有“化作龙与凤辇,腾云驾雾”的说法。“腾云驾雾”开始可能只是一种背景,是“乘蹻”伴随的仙气飘飘的状态,经过简化后,云雾成了直接的媒介,人可以踩着云雾飞上天宫。
孙悟空和沙僧腾云驾雾中。
东方有“御剑”,西方有“扫帚”。在欧洲传统中,扫帚大概是女巫的标配。但“女巫骑扫帚”其实跟生活的关联更紧密。一方面,扫帚作为清洁工具,象征着对灵魂的净化;一方面,人们认为扫帚平凡又不起眼,女巫就算带着它走动,也不容易被发现;另一方面,中世纪的“女巫”定义范围很广,其中包含了一类“使用致幻剂”的女性。扫帚头能够帮助女性将膏状的致幻剂涂在皮肤和身体黏膜上,从而营造出魔法的幻境。这种致幻剂既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还刺激了毒品的形成。
《哈利·波特》中,新生学习使用扫帚飞行。对比之下,中国人所说的“乘蹻”显然更多是一种幻想。毕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长什么样,也鲜少有人能与虎同行,更没有哪个正常人会在明知剑飞不起来的同时,踩在剑上假装飞行。
既然“乘蹻”如此虚幻,古人为何还对它乐此不疲呢?
“身腾升天”的媒介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在汉晋时期经历了一种转折。
葛洪曾引《仙经》云: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尸解”,是一种源自先秦的观念。它的本质是“人死后肉体与灵魂分离”,其中按照人的生平、死亡时间又有等级高下之分。“尸解”尤其强调的是:人死后会先到地下,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下到阴曹地府”。
但自汉以来,道教出现了新的发展。在儒生主导形成的汉代道教信仰下,“事死如事生”的葬礼体系出现了。这种新礼制的核心思想是:人的灵魂最终可以上升到天界,由此获得永生。
马王堆曾出土了一幅T型帛画,上面绘制了“黄泉-人间-苍天”的三层景象。图中,一些像龙、凤的生灵牵引着一个平台,搭载着墓主人直奔天界的“天门”。学界曾就这幅帛画到底是“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展开了激烈讨论。
可以看出,这时古人的生死观念正处于“尸解”和“乘蹻”共存的过渡时期。
在东汉晚期的一座道教信徒墓里,考古学家发现,人的遗骨与一头“殉鹿”摆放在一起,并组成了“人骑鹿”的形状,表示墓主人死后可以乘坐鹿升天。换言之,“尸解”在这座墓葬中已被省略,“乘蹻”成为墓主人死后唯一程序。
两汉以来,人死后周游地府、“尸解”的过程逐渐被省略,“举形升虚”的直升仙界模式慢慢成为主流。“不经历”四舍五入等于“没发生”,古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不死而仙”的执着。
除了丧葬,“乘蹻变仙”还有宗教含义。道教声称的“成仙”意味着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局限,这让信徒们更加狂热、虔诚地相信自己的信仰,并且不再畏惧死亡。
在随后的朝代中,“乘蹻”与道教的各种思想紧密联系,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常见又容易获取的剑成为常见的“交通工具”以往来于“人界”和“天界”。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当世俗文化发展到顶峰,死者、甚至活着的人可以通过“御剑”等乘蹻方式、跳脱凡胎的传说也被广泛传播。
既然认为“御剑而行”可以通过修炼获得,那就证明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通过修炼脱离凡尘苦海,位列仙班,远离死亡,试问当时的人怎会不心动呢?这大概“御剑飞行”所承载的平凡大众们的期望吧。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