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行榜123网,关注世界各行业排行榜前十名,国内全行业十大品牌2022年最新排名!

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最好看的宫斗剧排行榜前十名(附2023年排行榜前十名单)

2023-01-13 09:22:27 全球排行榜123网 热词

 

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最好看的宫斗剧排行榜前十名(附2023年排行榜前十名单):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金枝欲孽》、《美人心计》、《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苍穹之昴》、《汉宫飞燕》。以上五部电视剧口碑较好,剧情严密,反转多。1、《金枝欲孽》:该剧以……全球排行榜123网www.meihu5.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金枝欲孽》、《美人心计》、《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苍穹之昴》、《汉宫飞燕》。以上五部电视剧口碑较好,剧情严密,反转多。1、《金枝欲孽》:该剧以清嘉庆十五年的后宫为背景,讲述了如玥、玉莹、尔淳等妃嫔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故事。该剧采用的是多女主攻略,每个女主都既不是小白花式的傻

今天全球排行榜123网给各位朋友讲解下 乾隆王朝为什么褒奖和?| 的百科知识,其中也会对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最好看的宫斗剧排行榜前十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宫斗剧排行榜是怎样的?哪部最好看?

《金枝欲孽》、《美人心计》、《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苍穹之昴》、《汉宫飞燕》。以上五部电视剧口碑较好,剧情严密,反转多。 1、《金枝欲孽》:该剧以清嘉庆十五年的后宫为背景,讲述了如玥、玉莹、尔淳等妃嫔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故事。该剧采用的是多女主攻略,每个女主都既不是小白花式的傻白甜,也不是为坏而坏的毒蝎美人。 2、《美人心计》:《美人心计》改编自瞬间倾城的小说《未央·沉浮》,描写了在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情次次翻转,不看到最后一集,谁都不会知道结局。 3、《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该剧讲述了清朝道光年间后宫斗争的经过,素有“中国内地版《金枝欲孽》”之称。这部剧出自于正之手,但是剧情不玛丽苏,所有的演员演技在线,女主胡静在剧里的造型虽然与历史不符合,但是还是很美的。 4、《苍穹之昴》:这是中日合拍的清代宫廷电视剧,讲述了一个穷小子春儿,自阉入宫,经过一番奋斗与卖命,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接替李莲英之位,然而他却不经意地被卷入政治的漩涡,如履薄冰、危机四伏。 5、《汉宫飞燕》:西汉年间,巍巍王朝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出身贫寒的小姐妹赵飞燕和赵合德来到长安投靠亲戚,却受尽了人间冷暖。好在姐妹俩天生丽质,借此成为了某公主的歌舞伎,最终服侍皇帝,然而危机也随之而来......

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图 一、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称春申江。 今上海市郊龙华塔及市内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传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龙华塔原名报恩塔,是孙权所建十三塔之一,孙权因母亲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报母恩。静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吴淞江侧沪渎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迁市内。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关于黄浦江,南宋以前文献,都没有记载。到了元朝才出现关于黄浦的记载,但不称黄浦江,黄浦逐渐成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黄浦江由战国春申君黄歇所凿之说,是元朝以后文人附会而成的。龙华塔据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建于五代时吴越国钱俶时期(公元947-978年)。而静安寺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建于吴越国宝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龙华塔与静安寺属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 上海的简称沪,与沪直接有关的是“沪渎垒”古迹。沪即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簖(duan断),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用此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又露出,鱼随潮而来,被竹子拦住,故海称沪海,江称沪渎。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古人称松江下游为沪渎。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苏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吴淞江。而沪渎垒在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沪渎村。从广义来说,沪渎统称松江下游;唐宋以来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内,故上海又称沪。 二、上海的形成 二、上海的形成 龙华塔和静安寺的建筑年代证明,至少古迹所在地在 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上海城区至迟在九世纪已成陆。唐开元初兴建的第一条海塘——旧瀚塘,对上海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从此,海塘内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蚀,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证。当时属昆山县土地日见辽阔,户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昆山南部、嘉兴东部、海盐北部设华亭县,即今松江县。华亭县的范围很大,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天宝……置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包括了华亭沿海海面。 由于近海,则是天然的盐场,土地含卤量高,农业生产并不发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开发,到了宋朝,随着东南沿海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是个重要的海口。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对外贸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设立舶提举司和榷货场,以管理诸蕃贸易,并设立上海镇。在唐天宝年间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海运中心。到宋朝,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流也随之狭窄,海船已不能直接进入青龙镇,故宋末设上海镇,在今上海旧城。 上海老城区(一) 上海老城区(一) 元代,上海继续迅速发展,市场贸易日益茂盛,户口骤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已是“一切解运权衡特达不与他府埒(等)”说明上海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其他城镇,也说明上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此时已形成了以上海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县治即今旧城。这时上海县辖境较大,包括今青浦、南汇、川沙三县,南北四十八里,东西达百里。 明代的上海县更为繁华。永乐时又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贩运布匹,南方的商人则运糖到上海,把棉花运回南方。到这时期棉花已成为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织布则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此时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财赋之伙,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江南名邑”。明代中叶,我国沿海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开设东、南、西、北、小东、小南六门,城周开城壕。即今上海旧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旧城垣遗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一经济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时上海辖境南北九十里,东西达一百六十余里,面积达二千平方里。 上海老城区(二) 上海老城区(二) 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户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涨,明末清初陆续在上海县境内设立三县。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划上海西部三乡为青浦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设南汇县。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划浦东高昌一带设立川沙县。 三、上海河道的变迁 黄浦江和吴淞江穿上海市区而过,今天吴淞江(即苏州河)自太湖经吴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过外自渡桥入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过闵行镇转向北流,在陆家咀与吴淞江相汇,转东北流至吴淞口入海。今天黄浦江水量丰富,江面大,吴淞江只是黄浦江的一支流,这种情况正与历史情况相反。古代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黄浦江入长江之口仍称吴淞口,而不“黄浦口”。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历史上的吴淞江流量大,江面宽,唐代江面最宽处达二十米吴淞江口有个小岛,由于吴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扩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减束,河道弯曲,河床变窄,河面宽度迅速变小,造成吴淞江下游经常淤塞,而吴淞江口的小岛迅速扩大,这时的上海早已成陆。到了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剧,吴淞江下游经常发生水患。而江口小岛因江流海潮夹带混沙加速了沉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竟与南岸相连,吴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吴淞江的流向。 这时靠上海县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吴淞江,南接黄浦水。至明代,情况更严重,吴淞江上游逐渐淤塞,太湖水无法宣泄,通吴淞江的黄浦水也日益缩小。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吴淞江水,使其从白茆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势;同时开浚范家浜,让其上接黄浦以达泖湖的水,从此,吴淞江逐渐淤塞,吴淞江的水通过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阔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缩,目前仅存虬江遗迹。自吴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称黄浦江,至于浦东一带旧黄浦江就逐渐成为了平陆。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清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也是贸易中心。上海地处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国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东印度公司向英国**建议,要以上海为北方通商枢纽。此后又多次派人窥视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绝。 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攻打吴淞口,迫使清**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上海被迫开为商埠,法美日等国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划定租界,使租界面积达四十六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大城市租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在划租界的同时,帝国**攫取各种筑路、驻扎军队、领事裁判等权。他们还开银行,倾销商品,开设工厂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把上海变为帝国**侵略中国的基地,从此上海以“冒险家的乐园”而闻名于世界

乾隆的功与过

功:将雍正的部分苛政废除,从严到宽,很好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十全武功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里面有六七个还是可以的,为疆土的扩张与控制做出了贡献。鼓励农桑,普免钱粮,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说,清朝在乾隆时期达到了极盛(这是事实,别拿人民挨饿说事,盛唐时期也比比皆是。) 过:骄奢*逸,挣得钱挺多,败活的更狠。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宠信贪官,安于现状。闭关锁国,眼光短浅,志骄意满。编书本是好事,然而毁书也多。 可以说,乾隆将中国推向了顶峰,又亲手把她拽了下来,但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乾隆放到汉唐宋明,也是一位资质上佳的皇帝。他的过错的确不小,可是也没有部分网友说的那么不堪,雍正虽然是个好皇帝,可他留下的边疆,社会矛盾的问题也是乾隆费劲心力解决的。所以说,乾隆功过参半,是个不错的皇帝,绝不是所谓的富二代。

怎样评价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三部电视剧

要是真正的冲着历史去看的,那绝对是雍正王朝,剧情都相对的真实,拍的也很大气,尤其是焦黄的康熙演的很棒,其他演员也不错。 康熙王朝相对于雍正王朝来说是较多的进行了一些感情戏和人物的刻画,但是其历史的真实度实在不敢恭维,连一些历史常识性错误都很多,虽说演员也都还不错,但更适合娱乐时看。 至于乾隆王朝,很一般。

淘宝收藏店铺和收藏宝贝有什么不同

一、功能效果的区别:收藏店铺是对整个店铺的关注,当该店铺有新品上架或者优惠活动时,都会推送到你的淘宝消息栏目中。而收藏宝贝则是单单对喜爱宝贝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对喜爱的商品进行标记方便查找。 二、宝贝下架的区别:当收藏店铺中有部分宝贝下架,是不会影响到你对该店铺的关注的,店铺的其余上新或者活动照样会推送到位。但是当收藏的宝贝下架后,你就不能再从收藏栏中打开该宝贝,该宝贝下架等于在你的收藏栏下丢失了。 三、对商家人气的区别:越多人收藏的店铺拥有越高的店铺人气值,店铺人气值会影响搜索时自家宝贝在排位上的靠前度。而收藏宝贝不会影响到店铺的人气值,多人收藏的宝贝只会影响该宝贝的靠前度,不会影响店铺其他商品的靠前度。 扩展资料淘宝收藏店铺和收藏宝贝的作用,都是为了标记自己喜爱的店铺和宝贝,这样的操作对买家来说,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对商品的查找等功能,收藏店铺和宝贝能在自己的收藏栏里对应查找。除此之外,也会提高店铺或者宝贝的人气值。

乾隆一国之帝,为何被说千古第一罪人?

乾隆在位的时候根本就没做什么有用的事情,他只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后世说,就把关于自己不好的事情都销毁了。 他当皇上根本就没做什么有贡献的事情。除了这些关于黑历史的书籍,但是却有人说乾隆皇帝是千古第一罪人,从这方面来说,如果算上他当太上皇的三年时间,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浩劫。纵但是却有人说乾隆皇帝是千古第一罪人,关于乾隆的评价两极分化得如此严重,曾为了赚钱做出过很多无所不用其极的事情,面成就了他在位时间最长、活在世上时间最长这两个帝王之最,根本理都不理。相都说他是“康乾盛世”的创造者之一,将大清发展到了最高峰,以示自己对和珅的肯定。 因为乾隆在位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建树。这点是乾隆皇帝的第二宗罪。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第一罪人。乾隆的一些小毛病除了以上所说这两件事情之外,说得不客气一点,他的全部成就——能称得上真正成就的——也就这么两点而已。其他的事情只能说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在这些小毛病中,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富察皇后的深情,他曾给自己冠上过一个十全老人的称号,富察氏相貌美丽,性情温和,与乾隆帝感情十分融洽。 乾隆在位时民不聊生。虚假的盛世最后还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口上的乾隆盛世其实是一个谎言。在两人在一起的十几年的时光中,乾隆帝都对富察皇后表现出了很高的敬重与信任,在乾隆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差,经常会饿得面黄肌瘦编修文化典籍、 贡献诗文才华、修皇家园林。之所以会有人说那个时代是盛世,完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口多才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乾隆在位时不仅没什么建树,而且当时百姓生活还都不是很好,所以他算是千古罪人之一吧。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为啥要给多尔衮平反昭雪?

因为乾隆经过充分调查了解,证明多尔衮对大清的创立建立了卓著功勋。还考虑到为了使满洲贵族和八旗将领之间能摒除成见,使过去支持过多尔衮的人能消除怨气,团结一致为乾隆的帝业效力,於是,便果断**诏,为一百二十多年前被削爵掘坟的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王爵。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多尔衮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乾隆帝以为,这是“诬为叛逆”。他明白,中国历史上那些当了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在内,在他们没有当皇帝之前,有谁没有想当皇帝的念头和动作。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没有当上皇帝就有罪呢。 问题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样对待反对派。彭孙贻以为,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没有称谓的皇帝。但多尔衮“无成谋,拥戴者駸駸,骑虎难下。”这是认为,多尔衮不是毁于政敌,而是拥戴者拍马招摇所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多尔衮的差距人生:生前为皇父,死后被焚尸(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多尔衮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