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成中文,常羊学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名单
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成中文,常羊学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名单:[白话文]森林里有一种猴子叫“猱(náo),身体轻捷,善于爬树,一对爪子象小刀一样尖利。它经常向老虎献媚,博取老虎的欢心。老虎的头皮三天两头发痒,痒急了就在树干上蹭(cèng)。猱……全球排行榜123网(www.vai8.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白话文]
森林里有一种猴子叫“猱(náo),身体轻捷,善于爬树,一对爪子象小刀一样尖利。它经常向老虎献媚,博取老虎的欢心。老虎的头皮三天两头发痒,痒急了就在树干上蹭(cèng)。猱柔声蜜语地说:“老虎大伯,在树上蹭多脏啊,再说也不解痒呀。我给您搔吧。”说着就跳上虎头,用尖利的爪子给老虎挠痒痒。老虎感到舒服极了,眯缝着双眼,直想打瞌睡。猱越搔越用劲,慢慢地在老虎的后脑勺上抠了一个小窟窿,把爪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地掏老虎的脑浆吃。吃够了,就把吐出来的剩渣奉献给老虎:“老虎大伯,乘您打瞌睡的时候,我弄到了一点荤腥。我不敢自个儿吃。这些是孝敬您老人家的,您可别嫌少啊。”老虎深受感动,感激地说:“你对我真是忠心耿耿,宁愿自己饿着,也不忘孝敬我。我领情了。”说罢,一口就吞了下去。天长日久,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头疼得象要裂开一样。它这才发现自己上了猱的当,挣扎着要去找猱算帐。但是,猱早就躲到高高的树枝上去了。老虎恨恨地狂吼着,打几个骨碌,倒在地上死了。
[提示]
古往今来,由于爱听恭维话而把坏人当好人、误了大事、害了自己的,不是一个、两个。这则寓言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决不做猱一类的献媚者;我们还要百倍警惕谄媚(chǎnmèi)奉迎的小人,使恭维话没有市场,使拍马者到处碰壁。
[原文]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③。成穴,虎殊快④,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⑤,而汰其余以奉虎⑥,曰:“余偶有所获腥⑦,不敢私⑧,以献左右⑨。”虎曰:“忠哉猱也⑩,爱我而忘其口腹(11)。”啖已(12),又弗觉也(13)。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14),猱则已走避高木(15),虎跳踉大吼乃死(16)。——《贤奕编》
[注释]
①猱——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善缘——善于抓着东西往上爬。缘,攀援。
③辄(zhé)——立即,就。不休——不停止。
④殊快——很舒服。殊,很、非常。快,高兴、痛快。
⑤啖(dàn)——吃。
⑥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⑦余偶有所获腥——我偶尔得到一点荤腥。余,我。腥,生肉,这里泛指肉食之类的东西。
⑧不敢私——不敢私自(吃)。
⑨左右——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猱对老虎的尊称。
⑩忠哉猱也——真是忠心耿耿的猱啊。
(11)口腹——指饮食。
(12)啖已——吃完。
(13)弗(fú)——不。
(14)迹——追寻。
(15)走避高木——逃避到高高的树上去了。走,跑、逃跑。
(16)跳踉(liáng)——腾跃跳动。
[白话文]
伯乐(Bólè)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最后,他在池塘边看见一只癞蛤蟆,鼓着双眼,“咕、咕、咕⋯⋯”叫个不停。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纸把癞蛤蟆包了起来,兴冲冲地跑回家来向父亲报告:“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订的条件太高了。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一匹,额头和双眼眼您书上说的差不离儿,就是蹄子不象酒药饼子。您给鉴定鉴定。”伯乐打开纸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来:“儿啊,你找到的这匹千里马,不会跑,光会跳,恐怕你驾驭不了啊!”
[提示]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艺林伐山》
[注释]
①伯乐——人名,相传是古代的相马专家。隆颡(sǎng)——高高的额
头。蛈日——有人认为应该是“跌目”,眼睛鼓起的意思。
②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麴,酿酒或制酱用的发酵物。
③蟾蜍(chánchú)——俗称癞蛤蟆。
④堪——能够,可以。御(yù)——驾驭(yù),控制。
[白话文]
有一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它每天颠来倒去就会说那么几句话,但是却自以为了不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天,知了在树梢上一个劲儿地叫,叫得八哥心烦意躁。它就对知了嚷嚷:“喂,喂,歇会儿行不行?就会发单调的噪音,还叫起来没个完了呢。我会说人话,也不象你那样炫耀。”知了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大哥,你会模仿人说话,这当然很好;但是你每天百遍千遍学说的话,依我看其实等于没说。我不会模仿人说话,也没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但是我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而你呢?”八哥听了这席话,满脸通红,张口结舌,把脑袋深深地埋进翅膀里。从此以后,这只八哥再也不跟主人学舌了。
[提示]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掌握了语言工具,却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象八哥一样,空有高超的学话本领,却只能人云亦云,这是十分可悲的。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探求真理,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做思想上的懒汉,更不当生活中的懦夫。
[原文]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①,南人罗而调其舌②,久之,能效人言③;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④。蝉鸣于庭⑤,鸟闻而笑之⑥。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⑦!”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叔苴子》
[注释]
①鸲鹆(qúyú)——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
②罗——捕鸟的网。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调(tiáo)——训练鸟兽。
③效——模仿。
④惟(Wéi)——只,只有。
⑤庭——庭院,院子。
⑥鸟——这里指鸲鹆(八哥)。
⑦曷(hé)若——哪里比得上。曷,何、什么。若,如、象。
[白话文]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自己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在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白话文]
太湖边上聚集着一群白雁,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找一块安全的地方集中过夜。为了防备猎人的袭击,它们安排一只雁奴站岗,发现敌情,就鸣叫报警,其他白雁便可以安心睡觉。猎人掌握了白雁值班的规律,就到白雁歇息的地方点亮了火把。担任警戒的雁奴立即“嘎(gā),嘎”地叫起来,发出警报。这时候,猎人迅速把火把浸灭。其它白雁被吵醒了,一看,却什么情况也没有。就这样,重复了三、四次以后,大群白雁被吵得无法安睡,以为是站岗的雁奴欺骗了它们,就把雁奴围起来,狠狠地啄了一顿,然后,它们又进入了梦乡。过了一会儿,猎人打着火把走向大雁。值班的雁奴被啄以后,怕情况不实,再也不敢轻易报警了。猎人便乘白雁熟睡,把它们一网打尽。
[提示]
白雁所以会全部落网,是因为它们在复杂的情况面前,不作认真的调查、细致的分析,却压制了不同的意见。猎人所以能得手,是因为他掌握了白雁夜间值班的规律,制造假象,迷惑了对方。
[原文]
具区之泽①,白雁聚焉,夜必择栖②。恐人弋己也③,设雁奴环巡之④,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⑤。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⑥,雁奴戛然鸣⑦,泽人遽沉其火⑧。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己⑨,共啄之。未几⑩,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11),一网无遗者。——《燕书》
[注释]
①具区——古代湖泊的名字,就是今天的太湖。泽——水草交错的地方。
②栖(qī)——鸟类停留、歇息。这里指栖息的地方。
③弋(yì)——用带绳的箭射鸟。这里泛指捕捉的意思。
④雁奴——为群雁作警戒的雁。
⑤藉(jiè)——凭借。是——此,这。瞑(míng)——睡眠。
⑥爇(ruò)——点燃。
⑦戛(jiá)然——形容雁叫的声音。
⑧遽(jù)——急忙。沉——没入水中。
⑨绐(dài)——欺骗。
⑩未几——没有多久。
(11)寐(mèi)——睡着。
[白话文]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怀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总想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duó)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心里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怀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怀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怀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提示]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原文]
(乐广)尝有亲客①,久阔不复来②,广问其故③。答曰:“前在坐④,蒙赐酒⑤,方欲饮⑥,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于时⑨,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⑩,漆画作蛇(11),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12)。”广乃告其所以(13),客豁然意解(14),沈疴顿愈(15)。——《晋书》
[注释]
①尝——曾经。亲客——关系亲密的客人、朋友。
②久阔——久别。
③其故——这里指久别不来的原因。
④坐——同“座”。
⑤蒙——承蒙。
⑥方——正要。
⑦意——心里感到。恶(Wù)——厌恶。
⑧疾——得病。
⑨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⑩河南——晋朝郡名。听事——官府办事的厅堂。乐广当时为河南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1)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画成蛇的花纹。
(12)如初——如同上次一样。初,起初(的),第一次(的)。
(13)告其所以——告诉他(杯中有蛇影的)原因。所以,表示“⋯⋯的原因”。
(14)豁然——心情开朗的样子(豁,huò)。意解——怀疑解除。
(15)沈疴(chénkē)顿愈——重病立刻痊愈了。沈疴,积久难治的病。
[白话文]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qué)一拐的。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
[提示]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①,曰:“两虎方且食牛②,食甘必争③,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④,立须之⑤。有顷③,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注释]
①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②方且——正要。
③食甘——这里指吃得有味。食,吃。甘,甜。
④以为然——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⑤立——站立。须——等待。
⑥有顷——过了一会儿,不一会儿。
[白话文]
有一匹千里马老了,被人用来拉脚。主人让它拖着沉重的盐车在太行山道上攀登。老马低头负重,一步一步在坎坷(kǎnkě)的山道上挪移(挪,nuó)。它被烈日晒得汗水淋淋,四条瘦腿战战兢兢(jīng),一个打滑,就倒了下去。它使尽全力,刚挣扎着站立起来,又一个前失,趴到地上,摔得蹄溃膝烂,尾巴无力地搭拉着,鲜血混着汗水一滴一滴洒在山路上。来到一道陡坡前,老马跌着滚着,怎么也拉不上去了,赶车人的皮鞭象雨点一样落在它瘦骨嶙峋(línlún)的背上。这时候,相马专家伯乐乘车迎面而来。他仔细地看了看老马,连忙跳下车来,抚摸着伤痕累累的马背大哭起来。他解下身上的麻布袍子披到老马的背上。老马泪水汪汪地看着伯乐,忽然打了一个响鼻,仰天长啸起来。那啸声既苍劲又悲凉,在山谷中久久回响。它是在告诉人们,伯乐才是千里马的知己啊!
[提示]
伯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最最著名的相马专家,首要的一条是他对千里马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心底里爱惜千里马。这则寓言中的千里马尽管已经老朽,但是伯乐仍是那样爱护、珍惜它,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拥有千百万杰出的人才。而要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首先就要重视人才,爱护人才。
[原文]
夫骥之齿至矣①,服盐车而上太行②,蹄申膝折③,尾湛胕溃④,漉汁洒地⑤,白汗交流,中阪迁延⑥,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⑦,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⑧。骥于是俛而喷⑨,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⑩,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骥(jì)——骏马,好马。齿——岁数,年龄。
②服——驾,拉马。太行——太行山。
③蹄申膝折——伸着蹄子弯着膝盖。申,同“伸”。
④湛(zhàn)——下垂。胕——同“肤”。
⑤漉(lù)汁——流出的口水。漉,渗出。汁,这里指口水。
⑥中阪(bǎn)——半山腰。阪,山坡。迁延——拖延不进的样子。
⑦遭——遇。
⑧紵(zhù)——麻布。幂(mì)——覆盖。
⑨俛(fǔ)——同”俯”,低头。
⑩金石——指钟磬(qìng)之类的乐器。
[白话文]
有户人家的烟囱砌得太直,一烧火就直冒火星儿。烟囱旁边还堆着一大堆柴禾。有位客人看见这种情况就提醒主人:“这样太危险了,会失火的。您把烟囱改造一下,砌个弯道;柴禾也不要放得那么近才好。”主人只是随便地应着,耳朵里根本没有听进去。没过几天,由于火星儿落进柴堆,果然失火了。幸亏众乡邻来得及时,奋力扑救,才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第二天,主人杀猪宰羊,大摆宴席,答谢救火的乡邻。他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邻居请入上座,其他人也按出力大小依次入座。但是那位最早提出忠告的客人呢,主人压根儿没想到应该请他来入席。
[提示]
救火的人固然应该感谢,事前提出防火忠告的人更应该感谢。如果能虚心听取意见,善于采纳建议,防患于未然,那么,很多不幸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失火人家的主人最可悲的,不仅在于事先不听忠告,还在于事后依然没有认识到忠告的价值。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①,见灶直突②,傍有积薪③。客谓主人曰:“曲其突④,远其积薪⑤;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⑥。居无几何⑦,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⑧,火幸息⑨。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⑩,余各用功次坐(11),而反不录言曲突者(12)。——《说苑》
[注释]
①过——访,探望。
②直突——直的烟囱。突,烟囱。
③傍——旁边。薪——柴。
④曲其突——使烟囱拐弯。
⑤远其积薪——使堆积的柴禾远离烟囱。
⑥嘿(mò)——同“默”。
⑦居无几何——没过几天。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几何,多少,若干。
⑧乡聚里中人——这里泛指乡里邻居。乡,古代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聚,村落、居民点。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
⑨息——同“熄”。
⑩燔(fán)发灼(zhuó)烂者在上行(háng)——燎了头发、烧伤的坐在上席。燔,烧。灼,烤、烧。上行,上席。
(11)用功次坐——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
(12)录——这里指计算功绩。
[白话文]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提示]
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为大家还是为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让我们发扬“春蚕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
[原文]
蛛语蚕曰①:“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②,口吐经纬③,黄口灿然④,固之自裹⑤。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⑥。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⑦,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⑧,天子衮龙⑨,百官绂绣⑩,孰非我为(11)?汝乃枵腹而营口(12),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1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14),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雪涛小说》
[注释]
①蛛——蜘蛛。
②尔——你。
③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指蚕吐出的纵横交叉的丝。
④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
⑤固之自裹——牢牢地把自己裹起来。
⑥厥(jué)——那个。
⑦适——恰好。
⑧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
⑨衮龙——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
⑩绂(fú)绣——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
(11)孰(shú)——哪一个,哪一样。
(12)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谋求。
(13)伺——窥察。
(14)噫(yī)——感叹词。
[白话文]
森林里住着一群猩猩。它们喜欢喝酒。还喜欢穿着草鞋学人走路。猎人就选了一块空地,放上几坛甜酒,摆上大大小小的酒杯,还编了许多草鞋,用草绳串起来放在旁边。猩猩一看这个阵势,就知道是猎人设下的圈套。它们坐在树上,高声叫骂:“你们这班该杀的!放几坛甜酒、几双草鞋就想让老子上当?甜酒、草鞋是什么好玩意几!我们就那么嘴馋!瞎了眼的!”骂着骂着,觉得嘴巴有点发干,鼻子还闻到阵阵酒香。有只猩猩忍不住了:“喂,弟兄们,这些傻瓜既然为咱们准备了这么多甜酒,咱们为什么不去尝它一小杯呢?不喝白不喝,咱们少喝一点儿,不喝醉,不上当就是了。”他的提议正合大家的心意,猩猩们纷纷溜下树来。它们先拿小杯喝,一边喝,一边还在骂设下圈套的猎人。喝着喝着,觉得小杯太费事,就换了大一点的酒杯。它们越喝越觉得酒味喷香,满嘴流蜜,最后,干脆抓起大缸子往嘴里灌。一会儿,猩猩们就喝得酩酊(mǐngdǐng)大醉,双眼乜斜(乜,niè),满脸飞红,脚步踉跄(liàngqiàng),一个个发起酒疯来了。它们追逐嬉闹,厮打咬架,又把草鞋套到脚上,歪三倒四地学人走路。这时候,埋伏在周围的猎人随着一声锣响,扑向猩猩。喝醉的猩猩想往森林里逃,却被脚下的草绳纷纷绊倒,都被捉住了。
[提示]
明明知道是猎人设下的圈套,却顶不住甜酒的诱惑,最后,自己钻进了圈套。现实生活中的猩猩不一定爱喝酒、爱玩草鞋,但是,这则故事生动地勾勒出贪图物质享受、追逐蝇头小利而铸成大错的那些人的嘴脸。人应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该说的话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决不做!
[原文]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①。大麓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③,小大具列焉④。织草为履⑤,勾连相属也⑥,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⑦:“盍少尝之⑧?慎毋多饮矣⑨!”相与取小器饮⑩,骂而去之(11)。已而取差大者饮(12),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13),遂大爵而忘其醉(14)。醉则群睨嘻笑(15),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16),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贤奕编》
[注释]
①好(hào)——喜欢。
②麓(lù)——山脚下。醴(lǐ)尊——装满甜酒的酒壶。醴,甜酒。尊,同“樽”,酒壶。
③陈——陈列,陈设。
④具——全部。
⑤履(lǚ)——鞋。
⑥属(zhǔ)——连接。
⑦已而——随后。
⑧盍(hé)——何不。
⑨慎——表示告诫,相当于“千万”。毋(wú)——不要。
⑩相与——共同,一起。
(11)去之——丢掉小酒杯。之,这里代小酒杯。
(12)差大——比较大,稍大。
(13)不胜——受不住。甘——甜。
(14)大爵(jué)——大酒杯。爵,古代的一种酒杯。
(15)睨(nì)——斜看。
(16)蹈藉——践踏。就絷(zhì)——被拘囚。
[白话文]
常羊拜屠龙子朱为师学习射箭。屠龙子朱问:“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常羊说:“请您指教。”屠龙子朱没有正面回答,却给常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豢,huàn)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左蹦跳,一群麋鹿(麋,mí)在楚王的马右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鹿,一会儿对准麋,正想放箭,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没放,不知道该射哪个好了。这时候,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常羊听了,连连点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提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
[原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①。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②?楚王田于云梦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④。禽发⑤,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⑥。王引弓欲射⑦,有鹄拂王旃而过⑧,翼若垂云⑨。王注矢于弓⑩,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11)。’”——《郁离子》
[注释]
①射——射箭。
②若——你。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④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
⑤发——跑出来。
⑥交——交错。
⑦引弓——拉弓。
⑧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⑨垂云——低垂下来的云彩。
⑩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11)必——一定,必然,肯定。
[白话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头几天就派人把澭(yōng)水的深度逐段测量,选择好一处最浅的地段,并做好了标志。没想到,行动的那天傍晚,澭水突然猛涨。楚国人不知道,在深更半夜,仍旧按照原先设下的标志开始偷渡。结果,渡河的一千多名士兵全部被激流卷走。楚军惊恐万状。
[提示]
河水是会涨会落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人们要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不断研究新情况,使自己的认识跟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认识一成不变,思想僵化、老化,做起事情来没有不碰壁的。楚军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
[原文]
荆人欲袭宋①,使人先表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④,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其先表之时⑥,可导也⑦;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⑧,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注释]
①荆——楚国的别名。袭——袭击,出其不意的攻击。
②表——标志。这里作动词用,立标志。澭(yōng〕水——古水名。
③益——同“溢”,涨水。
④循(xún)表——沿着标志。
⑤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恐如同城市里房屋崩坍的样子。而,这里作“如”讲。
⑥向——从前,往昔。
⑦导——渡水。
⑧尚犹——仍旧。
[白话文]
孟子对宋国大臣戴不胜说:“如果有个楚国的大夫(dàf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的语言,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回答:“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但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跟他说楚语,那么,虽然天天鞭打他,逼他学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国都临淄(zī)城内最繁华的街市,让他在那里住上几年,那么,尽管天天责打他,要他讲楚语,那也做不到了。”
[提示]
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学习语言是这样,培养品德也是这样。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自己也要注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好的精神养料,抵制消极的影响。[原文]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①。⋯⋯一齐人傅之②,众楚人咻之③,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④,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⑤,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
[注释]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
②傅——教。
③咻(xiū)——吵,乱说话,这里有用说话干扰的意思。
④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
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繁华区。
[白话文]
楚国有位勇士叫次非。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提示]
大敌当前,灾难临头,这是对人们的严峻考验。畏缩退却、贪生怕死只能加速自己的失败和灭亡;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才是转危为安、夺取胜利的唯一出路。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数正面和反面的例证。这则故事再一次说明了这条真理。次非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吕氏春秋》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还有什么值得爱的呢!
[白话文]
南岐(qí)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跟山外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提示]
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成语“夜郎自大”和这则寓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型。
[原文]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①,其水甘而不良②,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④。”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⑤,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⑥?”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⑦,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甘——甜。
③辄(zhé))病瘿(yǐng)——就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伏的瘤子。
④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不吾类——跟我们的不一样。吾,我(们),我(们)的。类,类似。
⑤尔——你(们),你(们)的。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⑥耶(yé)——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⑦皆然——全这样。
[白话文]
从前,越国有个出名的美女,名字叫西施。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很美。她有胃病,经常用双手捂(wǔ)着胸口,皱着眉头。但就是这种病态,也使她显得分外妩媚。同村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名字叫东施。她以为西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于是,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一出门就用双手捂着胸口,把眉头皱得紧紧的,走一步扭三扭,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病态。东施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使人见了就恶心。只要东施一扭出家门,有的人就赶快把大门关紧,有的人就连忙领着子女远远地躲到村外去了。
[提示]
东施长得虽然不漂亮,但只要老实本分,不装模作样,人们也不会讨厌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仿效,生搬硬套,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③;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④。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⑤。——《庄子》
[注释]
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痛。颦(pín)——皱着眉头。
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这里泛指古时居民聚居的村落。美之——认为这种姿态很美。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è)——带领。去之走——赶快离开她。去,离开。走,快跑。
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她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好看,而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为什么很好看。
[白话文]
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仪对着一头老牛弹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尽管公明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没有听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虻(méng)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提示]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②。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③,孤犊之鸣④,即掉尾奋耳⑤,蹀躞而听⑥。——《弘明集》
[注释]
①清角——曲调名。操——琴曲。
②如故——照旧。
③虻(méng)——昆虫,象苍蝇而形体稍大,吸食人和牲畜
的血液。
④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
⑤掉尾奋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掉,摇摆。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这里是竖起来。
⑥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
[白话文]
从前,宋国有个富翁。有一天,一场大暴雨把他家的土围墙冲坍(tān)了一段。雨停以后,他儿子说:“爹,快雇个泥瓦匠来修墙吧,要不,会有坏人进来偷东西的!”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人也劝告富翁:“得把冲坍的墙赶快垒起来。盗贼多,围墙缺个口子会丢东西的!”没想到,当天夜里小愉就从缺口进到屋里,偷走了好多值钱的东西。事后,富翁全家对儿子大加称赞,说他想得周到,而对提出同样忠告的邻居却十分怀疑,认为东西可能就是那个老人愉的。
[提示]
同一个建议,从儿子嘴里说出来的就是忠告,从邻人嘴里说出来的就成了猜疑的依据,这完全是凭着关系亲疏作出的主观主义的判断。我们办任何事情绝不能凭主观臆测和个人感情,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智其子③,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
[注释]
①父(fù)——对老年人的尊称。云——说。
②亡——丢失。
③智——聪明。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聪明。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叫高阳应,总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有一次,高阳应要盖新房子,他催木匠马上开工。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会把木料压弯的。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挺象样,过不了多久会倒塌的。”高阳应马上接过话茬(chá)儿:“按照你的说法,这房子还管保坏不了!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泥土,这房子还能坏吗?”高阳应的诡辩把木匠噎(yē)得无话可说。木匠一赌气就开工了。房子盖成以后,外表上挺气派,但没过多久,因为梁木变形,就坍塌(tāntā)了。
[提示]
尽管高阳应善于诡辩,能把别人噎得无话可说,但是,新屋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倒塌了。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情,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②:“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⑧,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⑨。”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⑩。——《吕氏春秋》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枯——干。劲——坚固有力。
⑨任——担负。⑩果——果然,果真。
[白话文]
乔奄家里养了一只猫,自以为非常奇特,就称它为”虎猫”。乔奄经常抱着“虎猫”在客人面前炫耀。有一天,他请客人吃饭,又把“虎猫”抱了出来。客人们为了讨好乔奄,争着说好话:“虎虽然勇猛,但是,不如龙神奇。我认为应该叫‘龙猫’。”“不妥,不妥。龙虽然神奇,但是没有云气托住,龙升不到天上,所以应该叫‘云猫’。”“云气遮天蔽日,气象不凡,但是,一阵狂风就可以把它吹得烟消云散。我建议叫它‘风猫’。”“大风确实威力无比,但是一堵墙壁就可以挡住狂风。不如叫‘墙猫’。”“这位的意见我不敢苟同。墙壁对风来说,是可以抵挡一阵,但是跟老鼠一比就不行罗。老鼠可以在墙上打洞。请改名为‘鼠猫’。”这时,一位老人站了起来:“你们啊,争奇斗胜,把脑子都搞糊涂了。逮老鼠的是谁?不就是猫吗!猫就是猫,搞那么多名堂干什么呢!”
[提示]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就喜欢务虚名。在一只普普通通的猫身上也要大做文章,弄得自相矛盾,笑话百出。我们应当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原文]
乔奄家畜一猫①,自奇之②,号于人曰“虎猫”③。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④。”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⑤?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⑥,风倏散之⑦。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飈起⑧,维屏以墙⑨,斯足蔽矣⑩。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11),维鼠穴之(12)。墙斯圮矣(13)。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14):“噫嘻(15)!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16)!”——《应谐录》
[注释]
①畜(xù)——饲养。
②奇——奇特,不寻常。这里用作动词,认为奇特。
③号——称呼为,扬言。
④更名——改名。
⑤尚——高出,超过。
⑥霭(ǎi)——云气。
⑦倏(shū)——迅速,极快。
⑧飈(biāo)——风暴。这里用作动词,刮起风暴。
⑨维屏以墙——只要用墙作屏障。维,只有。屏,屏障。
⑩斯足蔽矣——这就足以挡住了。斯,这。蔽,遮住,遮挡。
(11)维——句首语气词。
(12)穴——穿洞。
(13)圮(pǐ)——毁坏。
(14)丈人——老人。嗤(chi)——嘲笑,讥笑。
(15)噫嘻——感叹词。
(16)胡为——为什么。本真——本性。
[白话文]
从前有位制琴技师,名字叫工之侨。一次,他得到一段质地优良的梧桐木。他用这段木头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安上弦以后,弹出的琴声叮咚作响,如行云流水,又象金玉撞击,动听极了。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一张琴了,就把它献给朝廷的乐官。乐官让乐工来鉴定。乐工们一看,都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说:“这张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回到家里,请漆匠在琴身上画了一条条断裂纹,又请书法家在琴身上刻写了古字,然后,用匣装好,把琴埋在土里。一年以后,工之侨把琴从地下挖掘出来,打开匣盖一看,只见琴身上长满了绿苔(tái)和一块块霉斑。工之侨便带着这张琴到市场出卖。一个阔人用高价买走了,当作珍宝献给朝廷的乐官。那些乐工们打开琴匣一看,都把头点得象鸡啄米似的,连声称赞说:“好琴,好琴,这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古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提示]
对待那些盲目崇拜古董的乐官、乐工,工之侨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揭了他们的老底,出了他们的洋相——原来他们的好古是盲目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盲目崇洋,盲目仿古,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人,这则寓言可以作为他们的一面镜子。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①,弦而鼓之②,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④,曰:“弗古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⑦,作古窾焉⑧;匣而埋诸土⑨。期年⑩,出之,抱以适市(11)。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12),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13)!”——《郁离子》
[注释]
①斫(zhuó)——砍,削。
②弦——这里用作动词,安上弦。鼓——弹奏。
③太常——古代掌管礼乐的官。
④国工——全国最好的工匠。
⑤弗(fú)——不。
⑥诸——“之于”的合音。
⑦篆(zhuàn)工——刻工。
⑧古窾(kuǎn)——古字。“窾”,这里同“款”。古代器物上铸刻的文字称为款识(zhì)
⑨匣——这里用作动词,把琴放在匣子里。
⑩期(jī)年——一周年。
(11)适市——到市场去。适,到⋯⋯去。
(12)易——交换。
(13)希——同“稀”。
[白话文]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不行,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了,回去再学!”列子回去以后,认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练了三年,箭术进步得非常快,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关尹子还是问他:“现在你知道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鼓励列子:“好!这样你可以算学会射箭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包含的道理。学射箭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做人更应该这样。”
[提示]
列子虽然接连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为什么?因为列子并没有掌握射箭的规律。不掌握规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规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关尹子不愧是著名的箭术教师。我们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①。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②?”对曰:“弗知也③。”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④。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⑤”
——《列子》
[注释]
①请——请教,问。
②所以——表示“⋯⋯的原因”。
③弗(fú)——不。
④守——一遵守。
⑤为——治理。
[白话文]
从前东海有一只大海龟,它能把蓬莱山顶在头上,在海面上自如地遨游。住在几百里地以外的一只红蚂蚁听到了关于海龟的传闻,就约了一群蚂蚁,翻山越岭,来到海边,想亲眼看看海龟的本领。它们在海边等了足足有一个多月,却始终不见海龟浮出海面。蚂蚁们不耐烦了,吵着要返回老家去。突然风呼海啸,巨浪排空,整个大地都在震动。蚂蚁们齐声嚷嚷:“海龟出海了,海龟出海了!”大海沸腾了好几天,然后,风停了,浪平了,大地也停止了震动。这时,只见地平线上有一座齐天高的大山在慢慢地移动,顶着这座高山的正是那只神奇的海龟。蚂蚁们齐声喝采,惊叹不已。独有红蚂蚁撇撇嘴说:“海龟顶大山跟咱们顶米粒有什么两样?他顶着大山在海面上游动,咱们顶着米粒在土堆上爬行;他能够潜入海底,咱们能够钻进洞穴。我看没什么两样,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就是了。既然咱们自己就有这样高强的本领,何必翻山越岭来看海龟的表演呢?咱们回去吧!”
[提示]
骄傲的人总是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则寓言中的红蚂蚁也是这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待别人,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虚心向他们学习。这是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前提。
[原文]
东海有鳌①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②,腾跃而上则干云③,没而下潜于重泉④。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⑤,欲观鳌焉。月余日,整潜未出。群蚁将反⑥,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⑦,海水沸,地雷震⑧。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⑨。”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⑩,其高概天(11),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12),逍遥封壤之颠(13),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14),自己而然(15),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16)?”——《苻子》
[注释]
①鳌(áo)——传说是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②冠(guàn)——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冠蓬莱,把蓬莱山,象戴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③干(gān)云——冲入云霄。干,冲上。
④重(chóng)泉——深水。
⑤相要(yāo)——相约。
⑥反——同“返”,回去。
⑦崇——高。仞(rèn)——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⑧地雷震——形容波涛冲击海岸,就象打雷震动大地一样。
⑨作——兴起。
⑩岳——高大的山。
(11)概——齐、平。
(12)戴粒——用头顶着小米粒。
(13)逍遥——悠然自得的样子。封壤——蚂蚁洞外的土堆。封,把土堆高。颠(diān)——顶。
(14)物我之适——他物与自己各自适应客观环境。物,他物,这里指鳌。我,这里指蚂蚁。
(15)自己而然——自己本来就如此。然,如此。
(16)形——身体。
[白话文]
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总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后来,他听说赵国首都邯郸的人走起路来特别带劲,就决心出国到邯郸去学走路。一进邯郸城,他看到路上的行人,无论是老的、小的,走起路来都分外优雅。一举手、一投足都带有赵国首都居民特有的风度。那个燕国人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他决心从头学起,怎么抬腿,怎么跨步,怎么摆手,怎么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去做。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真的忘记了。当他返回燕国的时候,连路都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
[提示]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象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原文]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
[注释]
①昔(xī)——从前,过去。步——行走,走路。邯郸(Hándān)——战国时赵国国都。
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仿佛——大略、大概。
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
④匍匐(púfú)——爬行。
[白话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石头中间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他捧着玉石去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十分生气,下令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和氏又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武王手下的玉匠依然一口咬定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又下令砍掉了和氏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和氏抱着那块玉石在楚山脚下号啕(táo)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滴出了血。文王听到这件事后,就派人问和氏痛哭的原因。和氏说:“我不是为被砍去了双脚而伤心,我只恨乾坤(qiánkūn)颠倒,黑白混淆,宝石被说成石头,忠诚被诬为欺诈。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啊!”文王吩咐玉匠把和氏奉献的玉石凿开来验看,发现里面果然是一块上好的宝玉。后来,世上就把这块宝玉称为“和氏之璧”。
[提示]
在事实和真理面前,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不怕砍去双脚,甚至不怕杀头,这就是和氏可贵的品格。正因为有了这种品格,和氏终于使是文王作出了合乎事实的结论,恢复了他的名誉,并使宝玉得见天日。对待是非都应具有这种精神。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①,奉而献之厉王②。厉王使玉人相乏③,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别其左足④。及厉王薨⑤,武工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⑥。王闻之,使人问其故⑦,曰:“天下之则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⑧?”和曰:“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⑨,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⑩,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
[注释]
①玉璞(pú)——里面含着玉的石头。
②奉——两手捧着。
③玉人——玉工。相(xiàng)——仔细看,审察。
④诳(kuáng)——欺骗。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
⑤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
⑥泣(qì)——眼泪。
⑦故——原因。
⑧奚(xī)——为什么。
⑨夫(fú)——代词,那个。题——命名,称为。
⑩理——雕琢、加工玉石。
[白话文]
有一种鱼叫河豚,小脑袋,大肚子,喜欢在木桥的柱子之间游来游去。一天,风和日丽,河豚边唱歌边游泳,不小心,一头撞在桥柱子上。河豚顿时怒气冲冲,无论如何也不肯游开。它怨恨桥柱子为什么要碰撞自己。它的两腮(sāi)张开了,身上的髻(qí)也竖起来了,肚子气得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要跟桥柱子算帐。这时候,有只老鹰飞来,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圆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提示]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要分析原因,从中得出必要的教训和启示。如果象河豚那样,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①,怒腹而浮于水②,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③,磔其腹而食之④。——《柳河东集》
[注释]
①植——竖立。鬣(liè)——某些兽类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颔(hàn)旁的髻(qí)毛。
②怒腹而浮于水——因生气腹部鼓起而漂浮在水面上。
③鸢(yuān)——老鹰。攫(jué)——抓取。
④磔(zhé)——分裂肢体。
[白话文]
庄子家里很穷,已经两天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既吝啬又狡猾,他对庄子说:“好!等我从老百姓那儿收到租税以后,借给你三百两黄金,怎么样?”庄子听了他的话,气得脸色煞白,就说:“我到这里来的路上,听到呼叫的声音。找了半天,才在泥路的车轮沟里发现一条鲫鱼。鲫鱼大张着嘴直喘气。我问它:‘鲫鱼啊,你为什么要呼救啊?’鲫鱼说:‘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今天落在这条干枯的车轮沟里。你能给一升半斗凉水,救我一命吗?’我说:‘好,我将要到南方去拜见吴、越两国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怎么样?’鲫鱼气坏了,它说:‘我现在失去了起码的生活条件,正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要一瓢凉水,就能救我活命,你却说了这么一大堆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废话。你不用再嚼舌头了,还不如干脆到咸鱼摊上去找我吧!’”
[提示]
庄子只要借一升半斗粮食,就可以解决家里揭不开锅的问题,监河侯却说等收到租税后可以借给他三百两黄金,就如同鲫鱼只要一升凉水,就可以活命一样,哪里能等到遥远的西江之水,解决问题,要从现实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空话、大话、漂亮话,除了勾勒出说话人的嘴脸以外,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原文]
庄周家贫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臼:“诺③。我将得邑金④,将贷子三百金⑤,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⑦。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⑧。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⑨?’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⑩。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1)?’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12),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3),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14),我无所处(15)。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16),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子枯鱼之肆(17)!’”——《庄子》
[注释]
①庄周——庄子的姓名,战国时宋国人。
②贷粟(sù)——借粮。粟,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③诺(nuò)——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④邑金——封建统治者在自己的封地里剥削得来的收入。邑,古代贵族受封的领地。
⑤贷——借给。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⑥忿(fèn)然——生气的样子。作色——变了脸色。
⑦中道——道中,半路上。
⑧顾——回头看。辙(zhé)——车轮在地上碾出的痕迹。鲋(fù)鱼——鲫鱼。
⑨何为——做什么。邪(yé)——疑问语气词,相当干现代汉语的“吗”“呢”。
⑩波臣——水族的臣隶。
(11)岂有——有没有。
(12)且——将要。游——游说。吴——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越——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13)激——遏阻水势,使它急流。
(14)常与——经常相处的,这里指水。
(15)处——居住、存身的地方。
(16)然——则,就。
(17)曾(céng)——竟。索——寻找。枯鱼之肆——卖干鱼的铺子。肆,店铺。
[白话文]
后羿是古代著名的神箭手。有一天,夏王让他表演箭术。靶子是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制成的,正中画了直径为一寸的红心。后羿微微一笑,毫不在意。临射前,夏王突然宣布:“射中了,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后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胸脯一起一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箭身擦着靶子,飞到一边去了。后羿更加紧张了,拿弓的手也开始颤抖起来。他勉强射出了第二支箭。羽箭远离靶子落在地上。围观的人连连发出嘘声。夏王问大臣弥仁:“后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为什么今天连射两箭都脱靶了呢?”弥仁说:“后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的表现很不正常。如果人们能够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训练,那么,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成为神箭手,一点儿也不会比后羿差的。”
[提示]
神箭手后羿在重金和封地的得失面前,完全失去了常态。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遇到。背上患得患失的包袱,有高超的技艺,也发挥不出来。这里告诫人们,遇事应当看得远一些,站得高一些,摆脱患得患失思想的束缚。
[原文]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①,径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④。”羿容无定色⑤,气战于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⑧:“斯羿也⑨,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⑩,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11)。”——《苻子》
[注释]
①羿(yì)——又称后羿,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是著名的射箭手。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的箭靶。
②径寸之的(dì)——直径为一寸的靶心。的,箭靶的中心,
③中(zhòng——动词,射中。
④邑(yì)——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这里指夏王分封给后羿的土地。
⑤羿容无定色——后羿的面色红一阵白一阵,变化不定。容,面客。
⑥气战于胸中——由于情绪紧张,呼吸急促。
⑦援——拉,引。
⑧傅(fù)——保傅,古代官职。
⑨斯——这个。
⑩遗——抛弃,去除。
(11)不愧于羿——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愧,惭愧。
[白话文]
老虎是森林中的霸王。它捕杀各种各样的野兽充饥。野兽们都怕它,看见它就躲得远远的。一天,老虎逮住一只狐狸,正要下口,狐狸说话了!”你竟敢吃我!你知道不知道,我是玉皇大帝派来管理森林中的野兽的。今天你要是吃了我,你就违拉了玉皇大帝的天命!”老虎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心想:“谁不知道我是百兽之王,今天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百兽之长(zhǎng)呢?”狐狸从老虎的表情看出它在怀疑,就说:“你要是不信,咱们就试试。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瞧,看看森林中大大小小的野兽,有哪个见了我不逃跑的?”老虎想:“对啊,口说是虚,眼见为实。我紧跟在它后边,量它也逃不出我的掌心。”于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向着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知道老虎就在背后,不用担心别的野兽会来偷袭,就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大摇大摆地走着。老虎为了看得清楚,又怕狐狸冷不丁儿逃了,就一步不拉地在后边紧跟。果然,小兔子、小猴子吓得没命地逃了;野猪和恶狼撒腿溜了,连凶猛的金钱豹和独角犀(xī)牛也远远地躲进树丛里去了。狐狸更加神气了,胸脯挺得高高的,连肚子都腆(tiǎn)起来了。傻里傻气的老虎还真信了,对狐狸佩服得五体投地。它做梦也没想到,大大小小的野兽见了它们没命地跑,根本不是怕狐狸,而是怕它自己。
[提示]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白话文]
临江有个猎人捉到一只还在吃奶的小麋鹿。他十分爱怜这只温顺的小动物,决定抱回家中饲养。猎人刚跨进家门,十几条猎狗就一拥而上,目露凶光,口流涎水,想吃小麋鹿。猎人大怒,棒打脚踢,把猎狗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为了沟通狗和麋鹿之间的感情,猎人就每天抱着小麋鹿到狗群中去,让它们相互熟悉。只要哪只猎狗稍稍流露一点不良的意图,猎人立刻就把它毒打一顿。时间一久,小麋鹿跟这群猎狗混熟了。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追逐打滚,十分亲昵(nì)。这些猎狗虽然很想尝尝鲜嫩的鹿肉,但是惧怕主人的鞭子,只能把唾沫往肚子里咽。小麋鹿呢,仗恃着主人的保护,得意志形,忘了狗是自己的天故,反而把狗当成了好伙伴。三年后的一天,小麋鹿自个儿跑到大门外去玩耍。它看见远处有一群狗在追逐嬉闹,立刻撒开四蹄跑进狗群跟它们一起玩耍。这群狗发现了小麋鹿,立即呼拉一下猛扑了上来,顿时把小麋鹿撕碎吃掉,只剩下满地的污血和残毛。可怜的小麋鹿到死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这些狗朋友一下子变成了凶残的敌人。
[提示]
小麋鹿惨死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人看事,一定不要放假象所迷惑,要深入观察、分析,准确地把握它的实质,从而分清是、非、善、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的方法。
[原文]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①,畜之②。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恒之③。自是日抱就犬④,习示之⑤,使勿动⑥;稍使与之戏⑦。积久,犬皆如人意⑧。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⑨,抵触偃仆⑩,益狎(11)。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2),然时啖其舌(13)。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14)。糜至死不悟。——《柳河东集》
[注释]
①畋(tián)——打猎。麋麑(míní)——小麋鹿。麑,小鹿。
②畜(xù)——饲养。
③怛(dá)——吓唬。
④自是——从此以后。是,这。就——接近,靠近。
⑤习——常常,反复练习。
⑥使勿动——让狗不要乱动。
⑦稍使与之戏——渐渐地让狗跟小麋鹿在一起游戏。稍,渐渐地。
⑧犬皆如人意——狗都能按照主人的心意(去做)。
⑨良——的确。
⑩抵触偃仆(yǎnpū)——互相碰撞,前后翻滚。偃,卧,向后跌倒的意思。仆,向前跌倒。
(11)益狎(xiá)——更加亲昵。
(12)府仰——低头和抬头。形容那些狗驯顺地跟小麋鹿玩耍的样子。
(13)啖(dàn)——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14)狼藉(jí)——散乱的样子。
[白话文]
有位画师替齐王画画儿。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画师回答:“狗、马这一类最难画。”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师说:“画妖魔鬼怪最容易。”齐王不明白。画师解释说:“狗、马这些动物,人人都熟悉,天天都看见,画得有一丁点儿不象,谁都能指出来。至于妖魔鬼怪那就不一样了。它无形无影,谁都没见过,任凭我怎么画,谁也说不出我画得不象,所以画妖魔鬼怪最容易。”
[提示]
这则寓言故事虽短,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不着边际地胡言乱语是容易,老老实实地做事情却要付出大力气。但是,胡言乱语对社会只有害处,老老实实办事才是应持的正确态度。所以,我们宁愿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也决不贪图虚荣而胡言乱语。
[原文]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工问曰:“画,孰最难者①?”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②。夫犬马③,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④,不可类之⑤,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
[注释]
①孰(shú)——哪一个,哪一样。
②鬼魅(mèi)——鬼怪。
③夫(fú)——语首助词。
④旦暮——从早到晚。罄(qìng)——出现。⑤不可类之——不容易画得象。类,象。
[白话文]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白话文]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
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
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及——达到。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15)遂——就。
[白话文]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
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
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⑧:“臣为削者也⑨,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⑩,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11),难以治棘刺之端(12)。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13)?”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14)。”因逃。——《韩非子》
[注释]
①征——征求。
②说——同“悦”。
③五乘(shèng)之奉——外出时可以有五辆车的官员,他的俸(fèng)
禄就叫“五乘之奉。”乘,马车。奉,同“俸”。
④人主——旧指国君。
⑤宫——这里指后宫,后妃居住的地方。
⑥霁(jì)——雨止天晴。
⑦晏阴之间——半晴半阴。晏,天气清朗。
⑧台下——为国君服杂役的奴仆。冶者——铁匠。
⑨削——这里泛指刻刀。
⑩以削削之——用刻刀雕削。
(11)容——容纳。削锋——这里指刻刀的刀锋
(12)治——这里是刻削的意思。
(13)何以理之——用什么工具雕刻它。理,这里作雕刻讲。
(14)之——第一个之是动词,到,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刻刀。舍——客舍。
[白话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提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原文]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笑府》
[注释]
①踞(jù)傲——骄傲自大。
②生诞——这里指诞辰。
③与(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白话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提示]
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有些“老资格”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①,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②,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③。——《笑林》
[注释]
①执——拿。
②俄——一会儿。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③遂——于是。
[白话文]
鲁国有个人喜欢讲排场。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用喷香的桂木作为鱼饵。他的钓鱼竿是最高级的,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提示]
做事情要讲究实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这则寓言中那位用金钩桂饵钓鱼的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
[原文]
鲁人有好钓者①,以桂为饵②,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③,垂翡翠之纶④。其持竿处位则是⑤,然其得鱼不几矣⑥。——《阙子》
[注释]
①好(hào)爱好。
②桂——肉桂,树皮可做香料。这里指用桂皮制作的香料。饵(ěr)—
—引鱼上钩的食物。
③错以银碧——镶嵌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错,镶嵌。碧,青白色
的玉石。
④翡翠(fěicuì)——鸟名,有蓝色和绿色的羽毛。羽毛可做装饰品。
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
⑤处应——所处的位置。是——正确。
⑥不几——不多。
[白话文]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扰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提示]
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是更羸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现在常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来形容受过惊吓,遇到类似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原文]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①,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③,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④。”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⑤,——飞徐者,故疮痛也⑥;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⑦,故疮陨也⑧。”——《战国策》
[注释]
①更羸(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下鸟——使鸟落下。
③有间(jiàn)——过一段时间。
④孽(niè)——病。
⑤徐——缓慢。
⑥故疮——旧伤。
⑦引——伸,展。这里指伸展翅膀。⑧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白话文]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跟头虫、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提示]
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可恶角色。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
[原文]
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①:“吾乐与②!出跳梁乎井幹之上③,入休乎缺甃之崖④;赴水则接腋持颐⑤,蹶泥则没足灭跗⑥。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⑦!且夫擅一壑之水⑧,而跨跱埳井之乐⑨,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⑩?”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1)。于是逡巡而却(12),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13),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14)。禹之时,十年九潦(15),而水弗为加益(16);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7)。夫不为顷久推移(18),不以多少进退者(19),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20),规规然自失也(21)。——《庄子》
[注释]
①埳(kǎ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埳,同“坎”,坑穴。
②与(yú)——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③跳梁——同“跳踉(lián)”,腾跃。井幹(hán)——井上的木栏。
④缺甃(zhòu)——残缺的井壁。崖——边。
⑤接腋(yè)持颐(yí)——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颐,面领。
⑥蹶((jué)——跳。没足灭跗(fū〕——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跗,脚背。
⑦虷(hán)——孑孓(jiéjué),蚊子的幼虫。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⑧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再说”。擅(shàn)——专有,独自据有。壑(hè)——水坑。
⑨跨跱(zhì)——蹦跳停立的动作。
⑩夫子——敬称。奚(xī)——为什么。
(11)絷(zhí)——卡住,拘住。
(12)逡(qūn)巡——从容退却的样子。却——后退。
(13)举——全,说全。
(14)仞(rèn)——古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5)潦(lào)——同“涝”。
(16)弗(fú)——不。益——增多。
(17)崖——岸边。损——减少。
(18)夫(fú)——句首语气词。顷久——时间长短。顷,顷刻。推移——(海水容量)变化。
(19)进退——(海水)增减。
(20)适适然——吃惊呆看的样子。
(21)规规然——渺小的样子。自失——意识到自己不行而若有所失的神态。
[白话文]
于啴(chǎn)子跟朋友坐在炉子跟前烤火。朋友专心看书,长衫的下摆被火烤着了也没有发觉。于啴子站起身来慢条斯理地抱拳作揖(yī):“有一件事情想告诉您,但是,怕您发火,伤了身体;想不告诉您吧,那又对朋友不负责任,太不应该。我思想斗争得十分厉害,请您答应我一定心平气和,决不发怒,我才敢奉告。”朋友被他严肃的神情弄得莫名其妙,就说:“你我是好朋友,还顾忌这么多干吗?有什么事情,您就说吧,我一定虚心听取您的意见。”于啴子连连作揖,请朋友一定不要着急发火,朋友又再三作了保证,他才不紧不慢地说:“炉火把您的衣服烤着了,已经烧糊了好大一块。”朋友还没听完就跳了起来,一看,衣服的下半身全烧着了。他跳起来,脱下长衫,连摔带踩,把火熄灭,长衫已经被烧去一半。朋友的脸都气白了:“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这样的事情还罗嗦什么?”于啴子反而得了理:“你看,你看,刚才说好不急的,现在又发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提示]
讲究文明礼貌是应该的,但是,变成了虚礼俗套就会误事。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该提倡社会主义的文明道德,不搞于啴子那一套繁琐而虚伪的礼节。
[原文]
于啴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①。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于火②,甚炽。于啴子从容起向友前拱立③,作礼而致词曰:“适有一事欲以奉告④,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则与人非忠。敢请,惟君宽假⑤,能忘其怒,而后敢言。”友人曰:“君有何陈⑥?当谨奉教⑦。”于啴子复谦让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⑧:“时火燃君裳也。”友起视之,则毁甚矣。友作色曰⑨:“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于啴子曰:“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应谐录》
[注释]
①床——古代也指一种坐榻。
②据——靠着,接着。裳——古代专指下身穿的衣服。曳(yì)——拖。
③拱——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④适——刚才。
⑤宽假——宽容大度。
⑥陈——陈述。
⑦谨——谨慎小心。奉教——恭敬地听从教导。
⑧逡巡(qūnxún)——有顾虑而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⑨作色——改变脸色。
[白话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船到江心,突然一个浪头袭来,船身猛烈地颠簸了一下,这人的身体一侧歪,随身佩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不少的人在为他惋惜。他自己却不慌不忙地在船帮上划了一道记号,说:“这儿就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了。楚国人立即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进水去,乱摸起来。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摸着。人们见他这样愚蠢又这样自负,纷纷议论:“船在走,而掉在江心的剑是不会走的。”“根据船帮上的记号去找剑,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提示]
做“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不一定有,但是,用静止不动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的人却是有的。他们认识不到事物是在运动的,世界是在发展的,因而,他们的主观想法总是跟不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曰③:“是吾剑之所从坠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⑤!——《吕氏春秋》
[注释]
①涉——本义是步行过河,这里指乘船渡过江河。
②坠(zhuì)——落下,掉下。
③遽(jù)——急忙。契(qì)——刻。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就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是,此,这里。
⑤惑(huò)——这里是糊涂的意思。
[白话文]
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自己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很高兴,请他加入了竽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象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儿也没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mǐn)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儿独奏给他听。这一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铺盖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②,宣王说之③。廪食以数百人等④。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⑤。处士逃。——《韩非子》
[注释]
①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③说——同“悦”。
④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⑤好(hào)——喜爱。
[白话文]
古时候永州地方有一个迷信思想十分严重的人。他的生肖属鼠,就把老鼠奉为神物。他不让家里人养猫、逮鼠,听凭老鼠在粮仓、厨房横行。于是,周围的老鼠都搬到他这里来安家。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在屋子里乱窜,肆无忌惮(dàn)地在主人脚下追逐;夜晚,老鼠争食打架,吱吱怪叫,吵得人们无法入睡。他家的家具都被老鼠啃成千疮百孔,箱拒里的衣物也被咬成布屑碎片,就连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也都是老鼠嘴下的剩饭残羹(gēng)。但是,这个主人听之任之,严禁手下人捕捉老鼠。几年以后,这家人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新来的主人看见老鼠猖獗的情景,简直惊呆了:“老鼠是最可恶的东西,怎么能听凭它猖狂到这等地步!”新主人借来了五六只善于捕鼠的大猫,又雇了几个帮工,把所有的门户全都封死,把屋顶的砖瓦全部揭开,看见鼠洞,先是烟熏,再是水灌,最后逐个堵死。结果捕杀的老鼠堆成了小山丘,运到偏僻的地方,那腐烂的臭味过了几个月才散尽。
[提示]
对于害人的东西,不能因任何理由而包庇纵容,姑息养奸,否则,它们就会猖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确的方针只有一条,象寓言中新搬来的住户那样,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把他们彻底消灭!
[原文]
永有某氏者①,畏日②,拘忌异甚③。以为已生岁值子④,鼠,子神也⑤,因爱鼠,不畜猫,又禁僮勿击鼠⑥。仓廪庖厨⑦,悉以恣鼠不问⑧。由是⑨,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⑩,饮食,大率鼠之余也(11)。昼累累与人兼行(12),夜则窃啮斗暴(13),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14)。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15)。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16),盗暴尤甚(17)。且何以至是乎哉(18)!”假五六猫(19),阖门(20),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21)。杀鼠如丘,弃之隐处(22),臭数月乃已。——《柳河东集》
[注释]
①永——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②畏日——怕犯忌日。日指日辰。旧时迷信的人凡有行动总要看看日子好不好,有所禁忌。
③拘忌异甚——犯忌讳(huì)的地方特别多。拘忌,拘束和禁忌。异甚,特别厉害。
④生岁值子——出生那一年正是农历的子年。子年出生的人属鼠。
⑤子神——子年的生肖。迷信的说法,认为十二个生肖的动物都是神。子年的生肖是鼠,因而鼠为“子神”。
⑥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
⑦仓廪(lǐn)——粮仓。庖(páo)厨——厨房。
⑧悉以恣(zì)鼠不问——全部听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悉,全部。恣,放纵,听凭。
⑨由是——从此。
⑩椸(yí)无完衣——衣架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椸,衣架。
(11)大率(shuài)——大都。
(12)昼累累与人兼行——白天常常跟人一起行走。累累,屡屡,常常。兼行,并行、同行。
(13)夜则窃啮(niè)斗暴——夜间就偷吃东西,撕咬衣物,相互咬架。啮,咬。斗暴,激烈地打架。
(14)徙(xí)——迁移。
(15)鼠为态如故——老鼠闹得跟过去一样凶。如故,同过去一样。
(16)是阴类恶物也——这是一些见不得阳光的坏家伙。是,代词,指老鼠。
(17)盗暴——偷盗打闹。
(18)且何以至是乎哉——怎么会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呢!
(19)假——借。
(20)阖(hé)——关闭。
(21)罗捕——四面兜捕。
(22)隐处——偏僻的地方。
[白话文]
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奇异的海鸟。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扶老携幼前去观看。消息传进宫内,鲁王以为是神鸟下凡,命令把鸟捉进宫中供养在庙堂上面。他让宫廷乐队为海鸟演奏庄严肃穆的宫廷乐曲,让御膳房为海鸟摆下最丰盛的酒席。海鸟被这种场面吓得头晕目眩,惊慌失措。它不吃不喝,三天以后就死掉了。
[提示]
鲁王把自己乐于享用的一切,看作是世上所有的人,甚至鸟类也一定乐于享用的。于是,他对海鸟的种种优待就变成了残酷的虐待,仅仅三天,一只活泼的海鸟就被他弄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的主观愿望再好,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结果只能这得其反。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①。鲁侯御而觞之于庙②,奏《九韶》以为乐③,具太牢以为膳④。鸟乃眩视忧悲⑤,不敢食一脔⑥,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⑦,非以鸟养养鸟也⑧。——《庄子》
[注释]
①止——停止、歇息。鲁郊——鲁国的郊外。
②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鲁侯亲自迎接它到庙堂中请它喝酒。御,迎接。觞,请饮酒。庙,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③《九韶(Sháo)》——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在隆重的场合演奏。
④具太牢以为膳——准备了丰盔的酒席请海鸟享用。具,准备(酒席)。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时候,牛、羊、猪三样祭品俱全叫”太牢”。
⑤鸟乃眩(xuàn)视忧悲——海鸟头晕眼花、惊恐悲伤。眩,眼睛昏花看不清东西。
⑥脔(luán)——切成小块儿的肉。
⑦此以己养养鸟也——这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来喂养海鸟。己养,指供养自己的办法和食物。
⑧非以鸟养养鸟也——不是用喂养鸟类的办法来养海鸟。
[白话文]
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室珠。为了招揽生意,他精心制作了一只盛放宝珠的盒子。这只盒子选用名贵的木兰做材料,再用香喷喷的桂、椒反复熏烤,又用光闪闪的珠玉镶嵌四周,还用通红的玫瑰和碧绿的翡翠装饰点缀。真是珠光宝气,异香扑鼻。有个郑国人看中了这只精美无比的盒子。他把盒子买走了,却把盒中的宝珠退还给珠宝商。
[提示]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亭来。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殊玉③,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⑦。——《韩非子》
[注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点缀。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⑥椟(dú)——小盒。还——退回。
⑦鬻(yù)——卖。
[白话文]
据说,鹿怕山狸,山狸怕老虎,老虎怕马熊。楚国有个猎人,打猎的本领不强,但他会耍小聪明。他用竹管削成口哨,能逼真地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他常学羊叫、鹿鸣,把黄羊、梅花鹿引到跟前捕杀。有一次,他又带着弓箭、火药等东西上山了。他用口哨吹出鹿鸣的声音。没想到,逼真的鹿鸣声把想吃鹿肉的山狸引出来了。猎人吓了一跳,连忙吹出老虎的吼叫声,把山狸吓跑了。但逼真的虎吼又招来一只饿虎。猎人更慌了,急忙吹出马熊的吼声,把老虎吓跑了。他刚想喘一口气,一只张牙舞爪的马熊闻声寻来。这个只会耍小聪明的猎人再也吹不出别的野兽叫声来吓唬马熊了。他魂飞魄散,瘫成一团,听任马熊扑上来把他撕成了碎块儿。
[提示]
猎人不靠打枪行猎,而靠吹哨子“骗猎”,实在滑稽。但是生活中类似的人物、类似的现象却不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凭真本事,靠踏踏实实的劳动、不能靠小聪明、靠蒙骗,否则,就要象这个猎人一样,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原文]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③,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④。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⑤。昔云⑥,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⑦。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⑧,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⑨。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⑩;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黑,虎亦亡去。黑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11)。——《柳河东集》
[注释]
①貙(chū)——一种象狸的野兽。
②罴(pí)——样子象熊,比熊大,能直立伤人,俗称“马熊”或“人熊”。
③罴之状被发人立——马熊的形状披着长毛,象人一样站立着,被,同“披”。人立,象人一样站立。
④绝——极其,非常。
⑤竹——这里指箫管之类的乐器。为——这里指模仿。
⑥昔云——据说。
⑦持弓、矢、罂(yīng)、火而即之山——带着弓、箭、瓶子和灯火上山。矢,箭。罂,小口大肚的瓶子。
⑧伺(sì)——观察、守侯。
⑨趋(qū)——快走。
⑩骇(hài)——惊惧、害怕。这里是吓唬的意思。
(11)捽(zuó)——揪住。搏(bó)——捉住。挽裂——扯裂。
[白话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猫。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和自己负有捕鼠的天职。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逮老鼠。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提示]
老鼠怕猫是正常现象,猫怕老鼠是反常现象。我们从这种反常现象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磨灭意志,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
[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①,咸无所好②,唯好畜狸狌③。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④。狸狌无所食,饥而嗥⑤。束氏日市肉啖之⑥。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⑦,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⑧,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加也,熙熙如也⑨。南郭有士病鼠⑩,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11)。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12)、又磔磔然(13),意为异物也(14),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15),啮其足(16)。狸狌奋掷而出(17)。——《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
①举世之物——所有人世间的东西。举,全。
②咸(xián)无所好(hào)——全都不爱好。咸,全,都。好,喜爱。
③唯——只。畜xù——喂养。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这里指猫。
④家东西——指住宅周围。
⑤嗥(háo)——野兽吼叫,这里指猫叫。
⑥束氏日市肉啖(dàn)之——束氏每天买肉喂养它们。日,每天。市,
买。啖,吃,这里是喂。
⑦以啖肉故——因为喂养肉的缘故。以⋯⋯故,因为⋯⋯的缘故。
⑧辄(zhé)——立即,就。
⑨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已,完毕。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
⑩南郭有士病鼠——城南有家人家闹鼠灾。病,忧虑,被某件事情骚扰。
(11)假——借。
(12)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3)磔磔然——吱吱地叫。磔磔(zhézhé),形容声音。
(14)意为异物也——以为是什么怪物。
(15)度(duó)——猜测、估量。
(16)啮(niè)——咬,啃。
(17)奋掷——拼命耸身往上跳,象东西波扔出去似的。
[白话文]
猫头鹰正在忙着收拾东西,斑鸠飞来了。“猫头鹰老兄,您在忙什么呢?”“搬家。”“往哪儿搬哪?”“东乡。”“您在西乡住了多年,干嘛往东乡搬呢?”“西乡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我实在住不下去了。”“老兄,依我说,关键是您得把叫声改得悦耳一点,或者干脆夜里就别叫了,要不,别说搬到东乡,搬到哪儿也招人讨厌!”猫头鹰停下手中的活儿,认真思考着斑鸠的忠告。
[提示]
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却一味埋怨客观环境,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当你听到批评的时候,不要象猫头鹰那样光想着躲开,应该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大家的看法。
[原文]
枭逢鸩①,鸠曰:“子将安之②?”枭曰:“我将东徙③。”鸩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⑤,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⑥。”——《说苑》
[注释]
①枭(xiāo)——猫头鹰。鸠(jiū)——鸽子一类的鸟,常见的有斑鸠、山鸠等。
②子将安之——您将要到哪儿去?子,对别人的尊称。安之,往哪儿去?安,何处、哪里。之,往。
③徙(xǐ)——迁移,搬家。
④恶(Wu)——讨厌,憎恨。
⑤更——改变。⑥犹——还。
[白话文]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家的鸡,一天偷一只,不偷就手心发痒。别人劝告他:“这样做太不道德了。再偷下去,不会有好下场的,赶快改了吧。”这个偷鸡贼也想洗手不干了,但是下不了决心,他对劝告的人说:“好吧,我听您的。但是,我的偷瘾太大了,要我马上歇手,我办不到。这样吧,以前我每天偷一只鸡,从明天开始,改为每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彻底不偷了。”
[提示]
一个人有缺点甚至错误是不奇怪的,但是,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去做,这叫“明知故犯”,就不能原谅了。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能宽容,否则,将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①。或告之日②:“是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之④,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⑤。”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⑥——《孟子》
[注释]
①今有人日攘(rǎng)其邻之鸡者——现在有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日,每天。攘,偷,窃取。
②或——有人。
③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正派人的作为。是,这,这个。道,行为。
④损——减少。
⑤已——停止。
⑥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对,那就赶快停止好了,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非义,不符合道义。斯,那么、就。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住在太行山一带。他打算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按理说,应该向南走,可是他一坐上车就命令车夫朝北进发。车夫扬起鞭子,马儿撒开四蹄飞一般地向北狂奔。路上,他碰到了熟人。熟人问他:“您这是上哪儿去啊?”“我要到楚国去。”“咦,楚国在南方,您为什么反而朝北走呢?”“没关系,我有一匹上等的好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不管您的马跑得多快,朝北走,总不是到楚国去的路。”“没关系,我还准备了充足的旅费,走多远,也饿不着。”“旅费虽多也无济于事,朝北走,无论如何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没关系,我还有一个最出色的车夫,他赶起车来又稳又快,谁也比不上他。”说罢,他一声令下,车夫又扬鞭驱车朝北疾驶。他哪里想到,他的马跑得越快,他的路费越多,他车夫的技术越好,只能离开他的目的地——楚国越远。
[提示]
走路要辨清方向,否则,到不了目的地。学习和工作也要辨清方向,否则,对社会,对人民,非但无益,甚至有害。当我们在学校里刻苦攻读的时候,当我们在社会上努力工作的时候,要经常辨识方向,以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为戒。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闻之②,中道而反③,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⑤,方北面而持其驾⑥,告臣曰:‘我欲之楚⑦’。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⑧?’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⑨。’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⑩。’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11),举欲信于天下(12),恃王国之大(13)、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14);王之动愈数(15),而离王愈远耳(16),犹至楚而北行也(17)。”——《战国策》
[注释]
①邯郸(Hándān)——国的国都。
②季梁——魏国的臣子。
③中道——一道中,半路上,反——同“返”。
④衣焦——衣服上的皱折。申——同“伸”,展开。
⑤大行——即太行山。
⑥方北面而持其驾——正驾着他的车马朝北去。方,正在。北面,面北,
朝北。持,拿看,这里是驾着的意思。驾,套好的车马。
⑦之——至,到、去。
⑧奚为——何为,为什么。
⑨用——费用。
⑩御看——驾车的人。
(11)动——一动,动不动。
(12)举——跟“动”同义。信于天下——取信于天下,就是让天下信任自己。
(13)恃(shì)——依仗。
(14)广地尊名——扩大领地,尊崇名望。
(15)数(shuò)——次数多。
(16)王(Wàng)——这里作动词,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意思。耳——而已,罢了。
(17)犹——象。
[白话文]
[提示]
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刻苦钻研,反复实践,了解事物的特性,掌握客观的规律,这样才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读者在学习阶段,就要既重视掌握知识,又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从两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②,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响然⑤,奏刀騞然⑥,奠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⑧,乃中《经首》之会⑨。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⑩?”庖丁释刀曰(11):“臣之所好者(12),道也进乎技矣(1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15);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16)。方今之时(17),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8),官知止而神欲行(19)。依乎天理(20),批大郤(21),导大窾(22),因其固然(23),技经肯綮之未尝(24),而况大軱乎(25)?良庖岁更刀(26),割也;族庖月更刀(27),折也(2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被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9)。彼节者有间(30),而刀刃者无厚(3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4),视为止(35),行为迟(36),动刀甚微。謋然已解(37),如土委地(38)。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9)。善刀而藏之(40)。”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41)。”——《庄子》
[注释]
①庖(páo)——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分解牛的肢体。
②倚——靠。
③履——踩,踏,
④踦(yǐ)——顶住。
⑤砉(huò)然响然——指解牛时关节皮肉离解的声音。
⑥奏刀——进刀。騞(huò)然——形容进刀解牛的声音。
⑦莫不中(zhòng)音——没有不合音乐节拍的。中音,合于音乐节拍。
⑧合于《桑林》之舞——(那姿态)好象商汤时代的《桑林》舞。《桑林》,相传是商汤时的乐曲名。《桑林》之舞,就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⑨乃中(zhòng)《经首》之会——(那声音)正象尧时的乐曲《经首》的节奏。《经首》,相传是帝尧的乐曲名。会,节奏。
⑩技盖至此平——技术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盖,同“盍”(hé),“何”的意思。
(11)释——放下。
(12)好(hào)——喜爱。
(13)道——这里指事物的规律。
(14)进乎技矣——比一般的技术进了一步。乎,于。
(15)所见无非牛者——所看到的没有一只不是完整的牛。
(16)未尝见全牛也——不曾见到整个儿的牛了。意思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牛的筋骨结构上,不再去留意整个儿牛的模样了。
(17)方——当,到了。
(18)以神遇——用心神去接触。
(19)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自然地指挥动作。官知,视觉器官。神欲,心神意念。
(20)依平天理——按照牛身上本来的组织结构。天理,天然的肌理。
(21)批——击。郤(xì)——同“隙”,指牛筋骨间的空隙。
(22)导——引向。窾(kuǎn)——空的地方。
(23)因其固然——顺着牛体本来的组织结构。因,顺着。固然,牛体结构本来的样子。
(24)技经肯綮(qìng)之来尝——那些经脉相连的地方、筋肉与骨头连结的地方,我的刀从来不去触及。技经,应该是“枝经”,指脉胳相连的地方。肯,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綮,筋肉连结处。
(25)軱(gū)——大腿骨。(26)岁——年,更——换。
(27)族——一般的。
(28)折——指用刀砍断骨头。
(29)着新发于硎(xíng)——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硎,磨刀石。
(30)节——骨节。间——空隙。
(31)无厚——没有厚度,非常薄。
(3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刀刃在里面游动必定是很有余地的了。恢恢,很宽绰的样子。游刃,灵活地活动刀锋。
(33)族——这里指筋骨交诸聚结的地方。
(34)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戒——警惕。
(35)视为止——眼光都停在这一处,全神贯注。
(36)行为迟——慢慢动手,不急于进刀。
(37)謋(huò)然——骨肉分离的声音。
(38)如土委地——好象一摊泥土铺在地上。委,堆积。
(39)踌踏(chóuchú)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40)善刀——揩干净刀。
(41)得养生焉——学到了养生之道了。
[白话文]
有个等着过江的人,看见一个大人托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儿,要把他扔进江里去。那个小孩儿吓得哇哇大哭,两只小手死死抓住大人的衣袖不放。过江人问:“这么小的孩子,你把他扔到江里去,不就淹死了吗?”那个人很有把握地说:“不会!”“孩子这么小,江水那么深,怎么不会淹死呢?”“这你就不知道内情了,因为他爸爸就是个游泳的能手。”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从前有个齐国人。成天想得到一块金子。他白天想的是金子,夜里梦的也是金子。有一天,他早早地起床,穿好衣服,赶到集市上,走进一家买卖金银的店铺,从柜台上抓起一块金子就走。没走多远,他就被大家抓住了,扭送到官府。官吏问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你就敢拿人家的金子,这是什么缘故?”齐国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两只眼睛看见的只是金子,根本没看见旁边还有那么多人。”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白话文]
齐宣王喜欢射箭,特别喜欢听人夸他能拉硬弓。左右的随从摸透了他的脾气,专挑好听的字眼儿说,什么“后羿(hòuyì)再世”啦,什么“铁臂神弓”啦,把个齐宣王棒得晕晕乎乎,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了。有一天,齐宣王为了显示自己,故意让手下人挨个儿试拉他的“宝弓”。他的弓实际上不过三石(约一百八十斤)的力,手下人却装出种种丑态来讨好他:有的才拉开一小半,就又是鼓胸脯,又是喘大气;有的拉开一半,就连连伸胳膊蹬腿,说是闪了肩膀扭了腰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齐宣王的“宝弓”没有九石(约五百四十斤)的力别想拉得开。齐宣王听了呵呵大笑,张大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齐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石力的弓,但直到进棺材,他却始终以为自己拉的是九石力的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白话文]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qǐ)。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杞国人听了,心里好象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白话文]
古代有个国君,愿意出于金高价买一匹千里马,但买了三年没能买到。这桩事成了国君最大的心病。有个太监对国君说:“请允许我去寻访千里马,为陛下解忧。”国君十分高兴,让他带了一千两黄金立即上路。这位太监走遍全国,到处寻访,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才打听到某地有一匹千里马。他立即赶到那儿,不巧,这匹千里马已经老死了。怎么办呢?太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花五百两金子买了这匹死马的脑袋,带回国都,献给君王。国君见是一颗死马的脑袋,勃然大怒:“我要的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骏马,你却花了五百两黄金买回来一颗发臭的马脑袋。居心何在?你戏弄国君还想不想活?”太监不慌不忙地说:“请君王息怒。千里马非常难求。没有十分的诚意,马主是不肯轻易出手的。现在君王连死去的千里马的脑袋都肯用五百两黄金购买,活马就更不用说了。君王访求千里马的诚意一定会很快传遍天下。要不了多久,日行千里的骏马就会送到国君面前。”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各地就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提示]
战国的时候,燕国曾经放弃国打败。燕昭王即位以后,想振兴国家,向郭隗请教救国的办法。郭隗就对燕昭王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最后,他请燕昭王重用自己,说:“天下贤士看到象我郭隗这样才疏学浅的人尚且受到大王的尊重,水平比我高的能人当然更会受到加倍的尊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实意地重视人才,才会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子君曰①:“请求之。”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②。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③!”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④。马今至矣⑤!”于是,不能期年⑤,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
[注释]
①涓(juān)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工作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②反——同“返”。
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于吗为一匹死马丢掉了五百两黄金。捐,丢弃。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布,买。
⑤马今至矣——(千里)马不久就会来了。
⑥不能期(jī)年——不满一年。期年,一周年。
[白话文]
据说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商人从外地运进来一匹驴子,但是贵州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到山下,听任它在那儿吃草蹓跶。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贵州的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个庞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老虎慌忙躲进树从,偷偷察看驴子的动静。一天过去了,老虎没有看出驴子有什么特别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蹑手蹑脚地(蹑,niè)走出树林,想到驴子跟前摸摸底细。还没有走上几步,猛听见驴子一声大吼,吓得老虎转身就逃。奔了一阵,老虎发现后面没有动静,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慢慢地,老虎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壮看胆子向驴子靠近。它先用脚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驴子恼羞成怒,尥(liào)起后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过去了,心里不禁一阵高兴:“原来这个家伙就这么点儿本事啊!”饿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声,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驴子的喉营,美餐了一顿,上山去了。
[提示]
这头大驴子所以会送命,是因为它虚有其表,没有真本事。贵州小老虎所以能得胜,是因为它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既不胆怯,又不莽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原文]
黔无驴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③,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④。他日,驴一鸣,虎大骇⑤,远遁⑥,以为且噬己也⑦,甚恐。然往来视之⑧,觉无异能者⑨,益习其声⑩。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1)。稍近,益狎(12),荡倚冲冒(13),驴不胜怒(14),蹄之。虎因喜,计之曰(15),“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16),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河东集》
[注释]
①黔(qiǎn)——贵州省的别称。
②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③蔽——躲藏。窥(kuī)——偷看。
④憗憗(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⑤骇(hài)——害怕。
⑥遁(dùn)——逃避。
⑦——将。噬(shì)——咬。
⑧往来——来来回回地。
⑨异能——特别的本领。
⑩益习其声——更加习惯它的叫声。益,更加,进一步。
(11)搏——捕捉,这里指老虎抓驴。
(12)押(xiǎ)——戏弄。这里有亲热、熟习的意思。
(13)荡——晃悠。倚——挨近。冲——碰撞。冒——冒犯。
(14)不胜(shēng)——禁不住。
(15)计——心里盘算。
(16)跳踉(liáng)——腾跃跳动。大㘎(hǎn)——大声吼叫。
[白话文]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说行不行?”富和尚问:“来回好几千里地,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有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盆就行了。”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朝圣,但是,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能办到。你靠一只破瓶子、一个泥瓦盆就要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梦!”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祖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
[提示]
富和尚“常立志”,只是立在口头上;穷和尚“立常志”,却是踏踏实实地立在行动上。富和尚的条件比穷和尚好得多,但是当穷和尚已经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富和尚还在空谈。客观条件要靠主观努力去创造。怕苦怕累,空谈坐号,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①,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③?”曰:“吾一瓶一钵足矣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白鹤堂诗文集》
[注释]
①蜀(shǔ)——古国名,在今四川省中部一带。鄙——边远的地方。
②之——到⋯⋯去。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现在的浙江省舟山群岛。
③恃(shì)——依靠。
④钵(bō)——和尚盛食物的器具。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叫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面。他发现有一只老虎常常在他家周围出没。若石就领着家里人日夜警戒:天刚亮就敲响铜锣,天一黑就点燃火堆,夜里还派人轮流敲着梆子守夜。他还在住宅周围插上荆棘,筑起高墙,挖掘壕沟,严密防范。就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了一年,那只老虎连他家的小鸡也没叼去一只。后来,若石听说那只老虎摔死了。他高兴极了,以为从此太平无事。铜锣不敲了,火堆不烧了,高墙塌了也不修,篱笆破了也不补。没过多久,有一只象狼一样的野兽追捕一只麋(mí)鹿奔到他的住宅边。这只野兽听见院子里有猪羊的叫声,就舍了麋鹿从篱笆的破洞里钻进来,窜入了羊圈。猪羊的哀叫声惊动了若石,他连忙从屋里跑出来,吆喝驱赶。那只野兽根本不理,依旧撕咬栏中的肥羊。若石拣了一块石头砸去,那只野兽转过身,突然象人一样地站立起来,张牙舞爪地扑向若石,把他咬死了。
[揭示]
只要保持高度警惕,常奋不懈,再凶恶的敌人也无机可乘:如果麻痹大意,就会被敌人钻空子,造成严重的损失。若石的惨死为我们提供了血的教训。
[原文]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①,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若石帅其人昼夜警③:日出而殷钲④,日入而燎辉⑤,宵则振铎以望⑥;植棘树墉⑦,坎山谷以守⑧。卒岁⑨,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机⑩,撤其备,垣坏而不修(11),藩决而不理(12)。无何(13),有貙逐糜来(14),止其室之限(15),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16)。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郁离子》
[注释]
①隐——隐居。阴——山的北面叫山阴。
②有虎恒蹲以窥(kuT)其藩(rān)——有只老虎经常蹲在他家周围隔着篱笆偷看。恒,经常。窥,偷看。藩、篱笆。
③帅——率领。警——警戒。
④殷钲(zhēng)——敲响钲锣。殷,震动。钲,铜锣一类的打击乐器。
⑤燎辉——点燃火把。
⑥宵——夜间。振铎(duó)——打铃、摇铃。铎,大铃。
⑦植棘树墉(yōng)——插上荆棘,筑起高墙。树,建立。墉,高墙。
⑧坎山谷——在山谷挖壕沟。坎,这里用作动词,挖坑的意思。
⑨卒岁——一年完了。
⑩弛(chTí)其机——撤除了捕兽的机关。驰,放松,撤除。机,这里指有机关装置的捕兽工具。
(11)垣(yuǎn)——墙。
(12)决——残缺,破损。理——修理。
(13)无何——没有多久。
(14)貙(chū)——一种形状象狸的野兽。
(15)隈(wéi)——角落。
(16)豕(shǐ)——猪。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泙,pǐng),无论什么都想学一招。他听说支离益会杀龙,就立刻变卖了全部家产,不远千里去拜支离益为师。过了三年,朱泙漫学成回乡了。乡亲们问他学到了什么手艺,他就连讲带比划,表演给大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骑上龙身,怎样把刀插入龙颈⋯⋯正在他说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位老年人问他,“小伙子,你上哪儿去杀尤呢?”“哟!”朱泙漫象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他这才醒悟过来:世界上已经没有龙,自己学的这一身绝技毫无用处啊。
[提示]
学习是为了应用,所以,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些脱离实际的“学问”,学得再好,也毫无用处。
[原文]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①,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②。——《庄子》
[注释]
①单千金之家——花尽了价值千金的家产。单,同“殚”,尽,用完。家,家产。
②而无所用其巧——却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无所,没有地方。巧,技巧。
[白话文]
赵国成阳堪(kān)家失火了。火苗窜上了房顶,但是家里没有梯子,全家人都很着急。成阳堪立即派他的儿子成阳朒(nǜ)到奔水氏家里去借梯子。成阳朒从小读书。书念得不怎样,但古时候读书人那套穷酸礼节却学得很到家。他立即换上一身出门作客的礼服,一摇三摆地到奔水氏家里去。见了奔水氏,连作三揖,然后登堂入室,毕恭毕敬地坐在客堂上。奔水氏以为成阳朒作客来了,立即让家人摆设酒宴欢迎。成阳朒也向主人敬酒还礼。喝完了酒,奔水氏问:“您今天光临寒舍,一定有什么吩咐吧?”成阳朒这才说明来意:“不瞒您说,我们家飞来横祸,被天火烧着了房子,熊熊烈火,直窜屋顶。想要登高浇水,可惜两肩没有长上翅膀,全家人只能跳脚痛哭。听说您家里有一架梯子,不知道能不能借我一用?”说罢,连连打躬作揖。奔水氏听后,急得直跺脚:“你也太迂腐了!迂腐透了!如果在山里吃饭碰上老虎,一定会急得吐掉食物逃命;如果在河里洗脚看见鳄鱼,一定会急得扔掉鞋子逃跑。家里烈火已经上房,现在是你打躬作揖的时候吗!”奔水氏扛上梯子就住成阳朒家里跑。但是,成阳朒家的房屋早已烧成灰烬了。
[提示]
做事情要分清主次,雷厉风行,讲究效率,讲究速度。虚伪的客套、迂腐的旧习、拖拉的作风都会误事。
[原文]
赵成阳堪其宫火①,欲灭之,无阶可升②。使其子朒假于奔水氏③。朒盛冠服④,委蛇而往⑤。既见奔水氏,三揖而后升堂,默坐西楹间⑥。奔水氏命傧者设筵⑦,荐脯醢觞朒⑧。朒起执爵啐酒⑨,且酢主人⑩。觞巳,奔水氏曰:“夫子辱临敝庐(11),必有命我者(12),敢问(13)?”朒方自曰(14):“天降祸于我家,郁攸是祟(15),虐焰方炽(16),欲缘高沃之(17),肘弗加翼(18),徒望宫而号(19)。闻子有阶可登,盍乞我?(20)”奔水氏顿足曰(21),“子何其迂也(22)!子何其迂也!饭山逢彪(23),必吐哺而逃(24),濯谿见鳄(25),必弃履而走(26)。宫火已焰,乃子揖让时耶(27)?”急舁阶从之(28),至则官已烬矣(29)。——《燕书》
[注释]
①宫——房屋,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的宫殿。火——着火。
②阶——梯子。升——登高。
③假——借。
④盛冠服——穿戴华丽。盛,丰美的意思。
⑤委蛇(wēiyí)——从容自得的样子。
⑥默坐西楹间——一声不响地坐在(客厅的)西面的柱子中间。楹(yíng),柱子。
⑦傧者——迎接客人的人。
⑧荐脯(fǔ)醢(hǎi)觞(shāng)朒——给成阳朒敬酒夹肉。荐,进
献。脯,干肉。醢,肉酱或鱼酱。觞,用酒招待客人。
⑨朒起执爵啐(cuì)酒——成阳朒起立,端着酒杯,尝了口酒。爵,酒杯。啐,尝。
⑩酢(zuò)——客人用酒回敬主人。
(11)夫子——古代对人的尊称。辱临——屈尊来临。敝庐——对自己家的谦称。
(12)命——命令。
(13)敢问——请问。
(14)白——下对上告诉,陈述。
(15)郁攸(yùyōu)是祟——火灾作祟。郁攸,火气。
(16)虐焰方炽——暴虐的火焰烧得正旺。
(17)欲缘高沃之——想登高浇灭大火。缘,沿、顺。沃,浇。
(18)肘(zhǒu)弗加翼——两肘没有长上翅膀。
(19)徒望宫而号——只能白白地望着房屋哭喊。号,大声喊叫。
(20)盍(hé)乞我——何不借给我?盍,何不。乞,借。
(21)顿足——跺脚。
(22)迂——迂腐。
(23)饭山逢彪——在山里吃饭遇到老虎。饭山,饭于山,在山中吃饭。彪,小虎。
(24)吐脯(bǔ)——吐出口中的食物。哺,口中含着的食物。
(25)濯(zhuò)谿(xT)见鳄——在河沟里洗脚看见鳄鱼。濯谿,濯于溪谷,在河沟里洗脚。濯,洗。谿,同“溪”。
(26)履——鞋子。走——跑。
(27)乃子揖(yǐ)让时耶——是悠作揖打躬的时候呜?揖让,宾客主人相见拱手礼让。
(28)舁(yú)——抬,扛。
(29)烬(jìn)——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灰烬。
[白话文]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他每天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却不知道太阳的模样。他便向明眼人请教。人家拿来一只铜盘,敲着让他听听,告诉他:“太阳的形状是圆的,就象这只铜盘。”盲人听到当当的响声,便连连点头:“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过了几天,盲人在街上听到当当的钟声,就高兴地喊道:“这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有人对他说:“错了。那不是太阳。太阳会发光,就象蜡烛一样。”边说边递给他一支蜡烛。盲人仔细地把蜡烛摸了一遍,连连点头说,“喔,这回我知道了,原来太阳是这样的。”又过了几天,盲人随手摸到了一根短笛。他又高兴地喊了起来:“这该是太阳了吧!这该是太阳了吧!”[提示]
寓言中的肓人闹笑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不能直接获得有关太阳的知识,这是大家同情并且谅解的,二是他把从别人那儿得来的片面的间接经验误认为是全面的认识,并且十分主观地作出了判断,这是大家笑话他的主要原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检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①,问之有目者。或告乏曰③:“日之状如铜槃③。”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揣籥,以为日也。——《东坡全集)
[注释]
①眇(miǎo)——盲,瞎。
②或——有的人。
③槃——同“盘”。
④扪(mén)——抚摸。
⑤揣(chuǎi)——摸。籥(yuè)——古代的一种管乐器,用竹子制成,三孔,比笛子短。
[白话文]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儿去了。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这是谁在磨东西呢?”他寻着声音走去,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对准磨刀石,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他蹲下来,两只手支着下巴,傻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李自忍不住了,问道:“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磨针。”老奶奶头也不拾。“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只要我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了,心里象打开了两扇窗户:“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提示]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天才出于勤奋。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原文]
李白少读书①,未成②,弃去③。道逢老妪磨杵④。白问其故⑤。曰:“欲作针⑥。”自感其言⑦,遂卒业⑧。——《潜确类书》
[注释]
①少(shào)——少年时候。
②未成——没有完成。
③弃——抛弃。
④老妪(yù)——年老的女人。杵(chǔ)——棒。这里指铁棒。
⑤故——原因,缘故。
⑥欲——想要。
⑦感其言——被她的话所感动。
⑧遂(suì)——于是,就。卒——完毕,结束。业——学业。
[白话文]
哥儿俩出外打猎,看见远处飞来一群大雁,两人就张弓搭箭准备射雁。哥哥说:“现在的雁肥,射下来煮着吃。”弟弟反对:“大鹅煮着吃好,大雁还是烤了吃,又香又酥。”“我说了算,就是煮着吃!”“这事儿该听我的,非烤不行!”两人争执不下,一直吵到村里的长辈面前。老人家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射下来的大雁,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哥儿俩都同意了。等到他们再回去射雁的时候,那群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提示]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当机立断,说干就干。无休止的讨论,滔滔不绝的空
谈,对于事业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①,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烹宜③,翔雁燔宜④。”党斗而讼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⑥,烹燔半焉。已而索雁⑦,则凌空远矣⑧。——《应谐录》
[注释]
①援——引,拉。
②烹(pēng)——煮。
③舒雁——鹅,行步迟缓,所以叫舒雁。宜——相宜,合适。
④翔雁——鸿雁,善飞翔。燔(fǎn)——烧,烤。
⑤讼——争辩是非曲直。社伯——一社之长。社,古代的地区单位。
⑥剖(pōu)——破开。
⑦已而——随后,完了以后。索——寻找。
⑧凌——升、登。
[白话文]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主意,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象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地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选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盂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提示]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一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①,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③,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④。河东凶亦然⑤。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⑦,请以战喻⑧。填然鼓之⑨,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⑩。或百步而后止(11),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2)?”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3),是亦走也(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5)。”——《孟子》
[注释]
①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②焉(yan)——于此,在这里。耳矣——相当于“而已”“罢了”。
③凶——庄稼收成不好,荒年。
④粟(sù)——谷子。这里泛指粮食。
⑤亦然——也是这样。
⑥加——更。
⑦好(hào)——喜欢。
⑧以战喻——用战争作比喻。
⑨填然——形容进军时击鼓的声音。
⑩甲——古代军人穿的皮革做的护身衣服。曳(yè)——拖着,拉着。兵——兵器。走——跑。这里是逃跑。
(11)或——有的,有的人。
(12)向如——如何,怎么样。
(13)直——只是,只不过。不百步——没有跑到百步,不满百步。
(14)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是,这。无望——不要希望。
[白话文]
喜鹊很聪明,新年刚刚来临,它就预料到今年多风,特别是春秋季节,风会刮得异常猛烈。它忙碌了好几天,终于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的鹊窝搬到下面的枝丫上来了。这一来,大风不可能把它的鹊窝吹落了,但是,别的灾难却接踵而来,鹊窝离地面太近了,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聪明的喜鹊只知道防备远难,却忘了防备近患。
[提示]
远难和近患都应该考虑到。忽视了任何一面,都会遭殃。喜鹊的遭遇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原文]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①,去高木而巢扶枝②。大人过之则探觳③,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淮南子》
[注释]
①岁——年。
②去——离开。扶枝——这里指低矮的树枝。
③觳(kòu)——雏鸟。
[白话文]
薛谭拜秦国著名歌手秦青为师,学习唱歌。经过秦青的指点,薛谭的演唱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几次演出都博得阵阵喝彩声。于是,他自认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手了,就向秦青要求提前毕业。秦青也没有挽留,把他送到郊外。临别的时候,秦青两手轻轻地打着拍子,放声高歌。那歌声激越高亢,时而象奔腾的大河,时而象轻飘的行云,只唱得群鸟息碌(huì),百兽伫(zhù)听,连天上的朵朵白云也舍不得匆匆离去。薛谭简直听傻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老师演唱技巧的皮毛都还没有学到手,就连忙跪倒在路旁请求老师原谅,希望老师同意留他继续学习。秦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继续收留他为弟子。从此以后,薛谭虚心好学,刻苦磨练,终于成为有名的歌唱家。
[提示]
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意思是说,只有深入进去,才能看到自己的幼稚和不足,才能发现学习永无止境。知识象无底的大海,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满足于一知半解,是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的。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②,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③,抚节悲歌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⑤。薛谭乃谢⑥,求反⑦。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注释]
①讴(ōu)——唱歌。
②穷——尽。
③郊衢(qú)——城外的大路。
④抚节——轻轻地打着拍子。
⑤遏(è)——阻止。
⑥谢——谢罪,道歉。
⑦反——同“返”。
[白话文]
有个小偷钻进了范家的院子。他发现有一口钟。想把它背走吧,钟太大,背不动,想把它砸碎当废铜卖吧,又怕发出响声,惊动主人。这个“聪明的”小偷转念一想:所以会听到钟声,不就是因为有耳朵吗?把耳朵堵住,钟声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找了两个烂棉花团儿,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然后,就放心大胆地砸起钟来。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并不等于别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于钟声就消失了。没砸几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白话文]
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屋内的粱、柱、门、窗,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雪白的墙上也请工匠画了一条条巨龙,甚至他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挂的蚊帐上也都绣上了活灵活现的金龙。方圆几百里都知道叶公好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以后,很受感动,亲自下来探望叶公。巨龙把身子盘在叶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砖地上,头从窗户里伸进了叶公的书房。叶公一见真龙,登时吓得面色苍白,转身逃跑了。
[提示]
识别一个人,不是看他的宣言,而要看他的行动。叶公平时总说他爱龙,甚至作出很多爱龙的表现,但是,一旦真龙出现,他那怕龙的本质便立即暴露无遗了。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①,钩以写龙②,凿以写龙③,屋室雕文以写龙④。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⑤,施尾于堂⑥。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⑦,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⑧。是叶公非好龙也⑨,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⑩。——《新序》
[注释]
①子高——叶公的别名。好(hào)——喜欢,爱好。
②钧——钩形的刀具。
③凿——凿木用的工具。
④雕文——雕刻的花纹、图案。
⑤窥(kuī)——探视。牖(yǒu)——窗户。
⑥施(yì)——延伸。
⑦还(xuán)走——掉头逃跑。还,掉转。
⑧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⑨是——这。这里指上述情况。
⑩夫(fú)——那。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了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象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提示]
[原文]
人有亡铁者①,意其邻之子②。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③,鈇其谷而得其铁④。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吕氏春秋》
[注释]
①铁(fū)——斧头。
②意其邻之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孩子(偷的)。意,怀疑。
③俄而——不久。
④鈇(hú)——掘。谷——两山之间的水道,这里指水沟。
[白话文]
从前,周国有个人特别喜爱名贵的毛货和精美的食品。为了做一阵价值千金的皮袍,他去跟狐狸商量:“你们中间谁长得最大,谁的毛最长最软,就让我把皮剥下来做皮袍吧。”狐狸听了他的要求,一溜烟地都逃进了深山。为了办一桌丰盛的祭品,他去跟山羊商量:“你们中间谁长得最肥,肉质最细嫩,就让我宰了做一桌祭品吧。”山羊听了他的要求,一窝蜂似地都躲进了密林。就这样,这个周国人五年没能办成一桌祭品,十年没能制成一件皮袍。
[提示]
要剥狐狸的皮,要吃山羊的肉,却去跟狐狸、山羊商量,希望征得它们的同意。这种做法既可笑又愚蠢。当所办的事情涉及对方的根本利害的时候,对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比如,希望反动阶级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希望帝国主义会自己改变本性,这都是“与狐谋皮”,是不可能实现的。“与狐谋皮”这句成语后来写成“与虎谋皮”。
[原文]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①,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②。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③,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④。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苻子》
[注释]
①裘(qiú)——皮衣。好(hào)——爱好,珍羞——精美食品。羞同“馐”。
②具——备。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三牲具备叫太牢,只用猪、羊叫少牢。
③相率——互相跟着。重(chóng)丘——重复起迭的山丘。
④一牢——指用一只羊做祭品。
[白话文]
有一天,一只大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两扇椭圆形(椭,tuǒ)的蚌壳,舒舒服服地躺在那里晒太阳。这时候,一只鹬鸟正顺着河沿觅(mì)食。它那又尖又长的利嘴,一会儿啄(zhuó)住一条小鱼,一会儿吞下一只水虫。当它看到大蚌裸露(裸,luǒ)的的嫩肉时,它馋极了,用尖嘴猛地啄去。大蚌遭到突然袭击,吃了一惊,啪地一声合拢甲壳,象一把铁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尖嘴巴。鹬鸟死死地咬住蚌肉,大蚌紧紧地钳着鹬嘴,谁也不肯松口。鹬鸟威胁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在河滩上!”大蚌也不乐弱,回击说:“你的嘴今天拨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就会饿死在沙滩上!”鹬鸟和大蚌就这样你咬着我,我钳住你,谁也不肯相让,谁也没法解脱。这时候,有一个渔翁来到河滩,看见鹬蚌相争的场面,就毫不费力地把鹬鸟和大蚌一起捉走了。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蚌方出曝①,而鹬啄其肉②,蚌合而箝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④,明日不雨,即有死蚌⑤!”蚌亦谓鹬曰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⑦。渔者得而并禽之⑧。——《战国策》
[注释]
①方——正在。曝(pù)——晒。
②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③箝(qián)——同“钳”,夹住。喙(huì)——鸟兽的嘴。
④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⑤即——就,那就。
⑥谓⋯⋯曰——对⋯⋯说。
⑦相舍——互相放弃。
⑧并——一起,一并。禽——同“擒”,捕捉。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向来假仁假义,总把自己打扮成最慈悲的善人。有一天,他捉到一只甲鱼,有心想煮熟了吃肉喝汤,滋补身体,但又不愿意落个杀生的恶名。他背着手转了几圈,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先用猛火把锅里的水烧得滚开,然后在水面上横搁一根细竹棍儿当作桥。他对甲鱼说:“咱们讲好条件:你如果能爬过这座竹桥,我就把你放回河里。”甲鱼知道他的用心,但为了活命,还是冒着高温,费尽力气,极其勉强地爬了过去。这个人说:“好极了!你真有本事。看你爬桥,就象看杂技节目走钢丝一样,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我还想欣赏,你再爬一回吧!”
[提示]
对于那种干了坏事还要用花言巧语来打扮自己,欺骗受害者的人,要特别警惕,因为他比明火批杖的坏人更加阴险,更为毒辣。
[原文]昔有人得一鳖①,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②。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③,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④,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⑤,我欲观之。”——《桯史》
[注释]
①鳖(biē)——形状象乌龟,背甲上有坎皮。也叫甲鱼或团鱼。俗称王八。
②不忍——这里是不愿意的意思。杀生——旧时指宰杀牲畜、家禽等生物。
③筱(xiǎo)——细竹子。
④爬沙——原指蟹行,这里指鳖行。
⑤更——再。
[白话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里没有井。做饭,浇菜地,都要用水。他家只得派一个劳动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后来,姓丁的在家里打了一口井,用水就很方便了。姓丁的逢人便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人。”这话三传两传便走了样,说成:“丁家凿井挖出一个活人来了。”越传越奇,越奇越传,最后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调查。姓丁的说:“我说的是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活人来呀。”
[提示]
道听途税,添油加醋,飞长流短,无事生非,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种因素。医治这种老毛病,一是不听,二是不传,使流言蜚谱没有市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②,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
[注释]
①溉——灌水。汲(jí)——从井里取水。
②穿井——打井。
③使——使用。
[白话文]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提示]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原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列子》
[注释]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白话文]
南朝时候,少数民族吐谷浑(tǔyùhún)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有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儿子们每人奉上一支箭。阿豺当着他们的面把二十支箭一一折断,扔到地下。然后又让儿子们每人拿一支箭给叔叔慕利延。他叫慕利延先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利延拿起一支箭毫不费力地折为两截。阿豺又说:“你把剩下来的十九支箭握成一把,一起折断。”慕利延用尽全身的力气都没能折断。阿豺指着这一把箭对儿子们说:“你们明白了吗?一支箭是容易被折断的,一把箭就很难被折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
[提示]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条真理。这则寓言故事用极其生动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这条真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①。”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②:“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③?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④,然后社稷可固⑤!”——《魏书》
[注释]
①奉——呈献。
②俄而——过了一会儿。母弟——这星指同母弟。
③汝曹——你们。
④戮(lù)力——合力,共同尽力。
⑤社稷(lì)——古代用作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神。
[白话文]
郑国有个人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太阳在运行,树影在移动,他也在不断地挪动凉席,免得被太阳晒着。到了晚上,月亮从东边升起来,慢慢地向西边运行,树影也随着缓缓移动。这个郑国人还象白天一样,不断地挪动凉席,躺到树影下去。结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湿了。
[提示]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及至暮反席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苻子》
[注释]
①孤林——孤树。
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湿。
[白话文]
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他怕买得不合适,先在家里比照脚的大小宽窄剪了一张纸样。这个郑国人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集市上。那天是大集,赶集的人熙熙攘壤,分外热闹。集上卖鞋的商贩也不少,但是所卖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就是式样不新,郑国人都没看中。后来在一个鞋摊上,他终于看到了一种可心的鞋子。他往兜里一摸,糟了,纸样忘在家里了。郑国人连跑带颠回到家中,取了纸样,又呼哧呼哧赶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就散了。他白白来回赶了几十里路,还是没有买到鞋子。事后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比比大小不就行了吗?”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宁愿相信纸样,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提示]
宁愿相信根据自己的脚画出来的纸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是绝妙的讽刺。这样的事情在人世间不一定真有,但是,墨守教条,相信本本,不看也不信活生生的现实,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处处可以见到吗?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①,先自度其足②,而置之其坐③;至之市而忘操之④。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⑥。及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⑧。”——《韩非子》
[注释]
①且——将要。冒——购置。履(lǚ)——鞋。
②度(dUó)——量长短。动词。
③置——放置,放在。坐——同“座”,座位。
④至——等到。之——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之”是代词,指量好的尺码。操——拿。
⑤持——拿着。度(dù)——量好的尺寸。
⑥反——同“返”。
⑦罢——结束。
⑧宁——宁可,宁愿。无——不要。
[白话文]
盛夏的早晨,园子里鲜花怒放,百鸟争鸣。
知了爬在高高的树枝上,拉着长声,尽情地歌唱。唱累了,它就吮(shǔn)吸几口露水,接着再唱。怡(yí)然自得的知了根本没有发觉,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在向它逼近。正当螳螂蹑(niè)手蹑脚,全神贯注,举着镰刀似的前脚,准备偷袭知了的时候,它一丁点儿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后有一只黄雀已经盯住了它肥实的身躯。正当黄雀伸着脖子,扑扇着翅膀,准备飞扑猎物的一刹那,它压根儿也没想到,树下有一张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自己的脑壳。
[提示]
知了只顾尽情歌唱;螳螂只顾偷袭知了.黄雀只顾盯着螂螳。它们都犯了鼠目寸光,瞻前不顾后的毛病,以致随时都会招来杀身大祸。小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大到一个国家采取一项措施,都要思前想后,居安思危,既看到有利条件,又看到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片面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原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①,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③,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④,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说宛》
[注释]
①委身曲附——蜷曲身子,弯举前脚。附,有的写作“跗”,脚背,这里引申为脚。
②傍——同“旁”。
③延颈——伸长脖子。
④务——务必,一心想。前利——眼前的利益。
[白话文]
大热天,孔子带着学生们来到楚国。他们走进一片密林中歇凉。林中蝉声一片。有一位驼背老人手拿一根顶端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只见他一粘一只,百发百中。大家在一旁看得入了迷。孔子问老汉:“您捉蝉的本领可真大!这里边有什么奥妙吗?”老汉笑笑说:“如果一定要说奥妙,当然也是有的。蝉是很机灵的,一有动静,它就飞了。因此,先要练得手拿竹竿纹丝不动。练到竹竿顶端能放两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蝉就有一定的把握了。练到放三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十只蝉顶多逃脱一只。练到放五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拣东西一样容易了。手不抖,身躯也不能动。我站着的时候,象纹丝不动的树干;手拿竹竿的胳膊,象树上伸出去的老枝,不颤不摇。捉蝉的时候,我专心致志,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里看到的只是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样的地步,您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教育学生说:“听明白了没有?只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啊!”
[提示]
寓言讲的是捉蝉的经验;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讲究方法,坚持不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也都很适用。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捉蝉这样的小事,都离不开这几条宝贵的经验。
[原文]
仲尼适楚①,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②,犹掇之也③。仲尼曰:“子巧乎④!有道邪⑤?”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⑦;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⑨,若橛株拘⑩;吾执臂也(11),若槁木之枝(1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13),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4),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15)?”——《庄子》
[注释]
①仲尼——孔子的别名。适——往⋯⋯去。
②痀偻(jūlóu)——驼背。承——承接东西。蜩(tiáo)——蝉。
③掇(duō)——拾取。
④子——您。
⑤道——规律,道理。邪(yē)——吗,疑问语气词。
⑥五六月——指练习所用的时间约五、六个月。
⑦锱铢(zīzhū)——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主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立一两。这里用来表示很少的意思。
⑧十一——十分之一。
⑨处(chǔ)——停留。处身就是站立的意思。——
⑩若——好象。橛(jué)一一木桩。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拘——停
止不动。
(11)执——举。
(12)槁(gǎo)木——枯木,干木。
(13)不反不侧——身体纹丝不动。
(14)易——换。
(15)丈人——古时候对老年人的尊称。
[白话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伺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
[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译文]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没有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没有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