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二线城市PK排行榜(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排名名单)
中国核心二线城市PK排行榜(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排名名单):A 仲量联行的中国城市60强2015年4月,仲量联行曾发布《中国城市60强》,将2015年中国城市体系分为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1.5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增长型城市、三线新兴城市……全球排行榜123网(www.vai8.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A 仲量联行的中国城市60强
2015年4月,仲量联行曾发布《中国城市60强》,将2015年中国城市体系分为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1.5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增长型城市、三线新兴城市、三线起步型城市。这个体系中,上海和北京作为“超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作为“一线城市”,而其中的“1.5线城市”是一大特色。报告中,成都、重庆、杭州、南京、沈阳、苏州、天津、武汉、西安成为“1.5线城市”。
维度和基准很重要,该报告综合了多个因素进行加权模拟,包括: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人口、富裕程度、基础设施、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商业环境、房地产投资量、办公楼、零售和物流仓储设施总量、开发商活跃度、公司数量、零售商数量以及国际品牌酒店等。
B 全国16个重点二线城市的27项指标PK
一份来自江苏城市论坛的二线城市27项指标PK后,综合排行榜如下:
天津、苏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长沙、无锡、沈阳、青岛、宁波、大连、西安、郑州、佛山。
这里对2014年GDP排名前十五名以及科教文卫重镇西安一共16个城市进行数据统计,选取的都是能反应客观事实的主流数据和各大机构排名,并加以权重考虑。
△GDP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衡量标准,全世界都认同这一点。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人口没有过剩的情况下,人永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的生力军,人口多的城市长期的发展潜力永远要高于人口少的城市。
△人均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经济质量的标准之一。很明显的就是沿海省份城市的经济质量明显比内陆城市要高。
△地方财政收入也就是本地政府的可用资金,说白了就是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方政府就越有钱,相对的对它所在城市的各方面比如民生改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投资力度也就越大。
△这是一个跟人均GDP一样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国税收入包含了企业税、车购税、增值税等等方面,属于全民参与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企业活力以及消费活力,这个数据让一些靠人口优势堆GDP的城市相形见拙。当然了,城市强弱也不能光看这一样,毕竟总量和人均差了哪个都不行。
△这些人均数据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只能说不要凭空去幻想谁强谁弱,这16个城市里有的有规模,有的求质量,当然也有规模和质量都相对均衡的。这里还是会有点感概,为什么有些城市一直无法跻身大城市的行列,很大程度上受了人口少的限制,澳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人口那么少,尽管经济已经非常发达成熟,但是同样它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
△固投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固投的多少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未来多少年内国家对哪些城市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低,基本上每个城市的发展时期都离不开固定投资,说白了固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而做的铺垫。
△工业是立国之本,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拥有极高的工业化程度,不管未来像服务性行业这种第三产业如何发展,工业地位都是永远无法取代的,第三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试想没有产品的产出那让第三产业去喝西北风?工业化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
△一个城市第三产业强弱最直接的依据就是看增加值,这些城市GDP总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比较第三产业比重毫无意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和立国之本工业比起来权重要稍弱,毕竟三产是为二产服务的。从上面的第8轮和本轮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年底哪些城市偏重于工业化城市,哪些城市偏重于服务性城市,当然目前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都处在转型阶段,最后的结果还不得而知。
△人均存款虽然也是民富的其中一个指标,但是存款余额受到消费支出、购房购车投资等因素影响,并无法完全反映出一个城市的贫富情况,权重不及实打实的居民收入来得靠谱。
△居民收入是民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民富有现金和固定资产之分,收入高低并无法完全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低,还得结合当地的物价和房价。
△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对城市的各种经济贡献要相对偏弱,所以权重相比城镇居民也要弱不少。
△这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消费活力,消费是拉动内需的最主要手段。
△社会消费总额里面包含了一半企事业单位的消费,所以用这个看人均消费质量并不一定准确,但多少还是能反映一点问题,权重比总额要低。
△这估计是各城市之间差距最大的一个数据了,完全是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苏州不愧是全中国最牛逼的代工厂城市,宁波的国际港口也不是吹的,但港口和代工厂毕竟只能算是加工和运输媒介,权重肯定不及社消这种能拉动内需的指标。
△旅游业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和拉动内需消费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个城市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因此权重也比较小。
△从这一轮开始接下来都是重头戏,所谓衣食住行,住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开支最大的一个部分,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房子肯定是越大越好。
△沿海城市平均收入高,但是有几个城市的房价同样也高得吓人,所以房价到底是高了好还是低了好要结合居民收入来看,这个系数值越高,说明房价越能让老百姓承受。从这个系数值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长沙的人均住房面积最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房价跟当地居民收入比的合理性,杭宁津无疑是房价最不合理的城市。这一点从这几年的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上一清二楚,这三个城市的人口都是千万级别左右,但是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积这几年都不到千万平方米,说明有很多人对这高昂的房价望而却步。相比起重庆成都武汉这三个城市来说要差太远,虽然渝蓉汉的系数值也不算高,但是商品房成交面积近几年一直高居前三,说明渝蓉汉近几年已经成为全国外地人购房最疯狂的三个城市。
△一个城市的市内交通发不发达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也不完全,因为还有城市里的环城高架桥、快速路、路面宽窄等这些数据没办法统计。总的来说,南京的市内交通发达程度是除四大一线外公认最强的。
△铁路航空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总的来说,铁路不管是建设难度、覆盖面、客流量都远不是航空所能比的,所以航空权重比铁路要弱一点。当然了,要是出国的话就必须得靠航空了。这里说明一点,铁路客流量用的是2013年的数据,因为2014年的数据很多城市还没有发布,而且武汉的铁路客流量是估算的,武汉的铁路客流量不像其他城市那样统计的是单个城市的客流量,武汉一直都是统计的整个武汉铁路局所有下辖车站的客流量总和。2013年武汉铁路局总计发送客流12100万人次(1.21亿人次),但是铁路是武汉的最强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花了一天的时间收集这些数据,除了摩天楼外其他全部来源于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尤其是建成区面积,网上有很多野鸡排名完全不靠谱,其实所有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统计局官网上都有数据,年鉴上基本所有城市都把《全市建成区面积》和《市区建成区面积》划分得非常清楚,这里的建成区面积的数据全部是按《市区建成区面积》的统一口径。
△行政级别就是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虽然由于国家发展规划布局导致不一定行政级别高的就比行政级别低的城市经济发展得好,但国家的确对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在各方面都比较照顾,有什么优势资源都首先选择放在这些城市。论长期的发展潜力,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往往要高于行政级别低的城市。
△城市的科研实力其实用数据很难统计,这里只统计了4项给出了官方数据比较全面的。就统计的这4项来说,南京、武汉、西安依旧是公认的科技发达市,天津也不错。但是个人认为科研实力依旧是南京、武汉、西安这3个的优势。因为科研这个概念包含了通用和军用,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这纯属是通用性质的,而南京、武汉、西安之所以是公认的科研强市是因为这几个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涉及各各行业和领域,基本上目前中国每个行业和领域民用的也好军用的也好。最尖端的核心技术大都出自西安、武汉、南京,还有成都、沈阳、合肥等几个城市的科研实力也不错,而且很大一批研究成果是没有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的,也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所以没办法统计的那么全面。
△民企无疑是沿海城市的优势,中西部城市这方面差距还很大。当然了,各有各的优势。
△每个城市的企业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有的民企强,有的外企强,有的国企强,从这些数据多少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特点。中西部的成都、重庆、武汉无疑非常受到国外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所有城市的政府基本上都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作为一项重要的纲领。因为世界500强企业的落户不仅可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产业的层次,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则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本地企业的整体活跃度。
△这一轮数据来源于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官方数据《2012年高校学科评估),这是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一共公布了95个一级学科得分情况,每个学科按每个城市所在高校最高得分相加后得出总得分,也就是这个城市高教实力的最直接体现,此表终结一切关于高教实力的争论,六普受教育程度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官方数据。
△教育不仅得有质量,也得有规模,因为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上名牌大学,有很多不是985+211大学的一级学科得分比985+211大学的还要高,985+211大学在整体上强,但是其他大学在某些学科上也有自己的优势。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