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十大网络谣言(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排名名单)
2024年十大网络谣言(附2024年排行榜前十排名名单):2019年十大网络谣言是人民网“求真”栏目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综合了谣言在新闻、论坛、博客、报刊、微博、微信、APP等方面的信息量与热度值,盘点出的十大网络谣言。谣言2:央行4月……全球排行榜123网(www.vai8.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2019年十大网络谣言是人民网“求真”栏目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综合了谣言在新闻、论坛、博客、报刊、微博、微信、APP等方面的信息量与热度值,盘点出的十大网络谣言。
谣言2:央行4月1日起降准
【起因】2019年3月,一则“央行4月1日起降准0.5个百分点”的消息在网络热传。网传消息称:“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9年4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及相关操作净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该谣言假借记者署名,许多人信以为真,引起广泛传播。
【真相】对此,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辟谣,称该消息不实。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官方微博转载了中国金融新闻网的评论文章《成方街时评:给金融市场上的造谣者提个醒》,文章称央行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机关,请就此次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评析】类似的传言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甚至会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基于违法违规形成的信息失真、内部信息等,都是导致金融犯罪、腐败寻租等损害市场公平、公正的根源。这种“金融谣言”因为涉及到“钱袋子”,所以很容易传播扩散。相关部门对这种谣言应该做有效修正,避免对金融市场造成干扰。
谣言2:多喝水能治疗感冒
【起因】感冒不仅要喝水,而且还要多喝水,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常识。所以,很多人在感冒后,会试图先不吃药,而是通过多喝水来治好感冒。
【真相】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爱民介绍,多喝水并不能治疗感冒,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型疾病,无论是否用药,随着时间推移,一般经过五到七天之后,就可以自然缓解。如果感冒期间一味的大量饮水,就会容易造成水中毒,也就是造成低钠血症、细胞水肿,这时会出现头晕、无力等表现。所以感冒期间并不适合大量饮水。
【评析】随着80后、90后开始愈发注重身体健康问题,年轻群体也成为养生类谣言的易感人群。对于这类传言,更应该增强辨别能力,不能一味轻信,否则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谣言3: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起因】2019年1月4日,“2018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的第六名。
【真相】对于“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的言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2018年中国人口保持正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而且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口的数据需要长期观察,不必过度解读。
【评析】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人口问题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人口负增长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于国防和军队方面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谣言4:“80后”或成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
【起因】2019年7月,有媒体刊发文章称:“养老金2035年或将耗尽结余,如果按照退休年龄60岁来算,到2035年最早一批80后也只有55岁,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也就是说,80后或成为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纷纷评论,“养老金余额告急,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问题究竟如何解决?”;“五险一金里最不乐意交的就是养老金,主要是真的不相信几十年后可以领回来”;“是不是该买商业保险养老了”。
【真相】早在2019年4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就针对“2035年养老金将要用光”话题公开回应:“通过一系列应对措施,能够保证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评析】养老和养老金的事,社会关注度高,也因此隔三差五就会有媒体老调重弹。不明真相,不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发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容易给社会安定添堵,确切地说,给缴纳养老金添堵。
谣言5:多吃黑木耳能抗癌
【起因】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的三种黑木耳都含有能代谢出抗肿瘤、抗衰老产物的基因,也就是俗称的抗癌基因,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旗下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真相】在生物学中,“含有某基因”只能代表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某种活性。至于在实际生长中这种基因是否表达出该产物、表达量有多高、要吃多少才能有效、在有效的剂量下是否会有毒副作用,也都未然可知。所以,这项研究只是指出了黑木耳中“可能存在的功效成分”,研究人员还未证实黑木耳能在真实人体环境下杀死癌细胞或者抑制癌症转移。
【评析】“谈癌色变”目前仍然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不管是抗癌或是致癌,与“癌”一挂钩,消息便会被广泛关注并传播。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神奇食物,不管谁想把什么蔬菜水果捧上包治百病的地位,最后的结果都是徒增笑柄。
谣言6: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
【起因】社会新闻有许多名人猝死的案例,很多网文也喜欢用“出现XX症状要警惕,说明你离猝死不远了”作为吸引眼球的爆点。出现这些症状,真的离猝死不远了?
【真相】不少网文提到的“猝死的X个征兆”并不可取,因为猝死的定义本身就强调了它有不可预测性。人体受冷暖刺激时,为维持正常体温,心脏会改变频率、增加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会不堪重负,病情很易恶化。网文所谓的先兆,其实多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比起过度关注并不可靠的“猝死预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接受慢性病的规范治疗才是让自己远离猝死的正确做法。
【评析】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猝死”情况时有发生,且大多发生于青年群体。这类谣言充分利用了青年人自身以及中老年人“关切利他”的心态,得以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错误的提醒也许会变成致命的武器。遇到这类消息,务必核实信息来源,关注权威信息,加强理性思考,切勿轻信盲从网上的“治疗偏方”,遇到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途径咨询。
谣言7:响水爆炸事故中18名消防员牺牲
【起因】3月21日,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后,一条“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网传的消息中称,“他们冒着熊熊烈火,冲进去了满是有毒气体的工厂,不幸的是,经历了两小时的战斗,消防员们陆续被有毒气体所吞噬......截止北京时间3月22日12点30分,已有18名消防员不幸遇难,愿逝者安息”。
【真相】事实上,在24日上午,参与救援的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参谋长、事故处置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陆军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就表示,到目前为止,消防员无一伤亡。
24日晚,盐城网警对“18名消防员牺牲”的消息进行辟谣。警方通报指出,事故发生后,史某康(男,21岁,山西人)在网络发帖称“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编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秩序,因涉嫌犯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评析】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情绪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警方将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应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谣言8: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回
【起因】一条“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能找回的大概只有0.1%”的消息近期在网上热传。消息中提到“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失踪儿童有20万人左右,被拐卖的比例大概占了八成,而能找回的大概只有0.1%”。“20万”和“0.1%”这两个数字让不少网友感到震惊。
【真相】对于网传的“20万”,专业人士已多次辟谣。5月26日,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通过微博表示:“纯属谣言,造谣者一律追责。”陈士渠此前曾担任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一职。儿童走失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牵动每一个家庭的心,警方提示,一旦有儿童走失,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等24小时再报警”的说法是谣言。
【评析】利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编造谣言,同时又利用大众的善意传播谣言。发现儿童走失后应及时报警,相信公安机关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谣言9:燃气一旦起火,先灭火再关阀门
【起因】2019年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经搜救清理,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引发关注。事后,某博主发布一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该视频中,一穿白色制服男子声称“一旦燃气起火了,先灭火再关阀”等内容,引发大量转发。
【真相】对此,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辟谣并发布权威答案: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并指出该白制服男子不是消防人员,凡是打着消防员名义推销产品的都是骗子。
【评析】错误的消息会误导大众在危急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未经证实的非官方信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
谣言10:一分钟入睡法,告别失眠
【起因】近日,“1分钟入睡法”在网上突然火了,据说可以轻松拯救失眠者。具体而言就是用鼻子吸气4秒钟,憋气7秒钟,再用嘴呼气8秒钟。据说如此循环3~4次,不到1分钟就可以让人入睡。
【真相】网上盛传的“1分钟入睡法”,其实是“4-7-8呼吸法”的以讹传讹。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AndrewWeill博士在YouTube网站上分享了4-7-8呼吸法,该方法通过缓解精神和身体的紧张感来帮助入睡。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尝试这个方法,因为没有什么成本,也没有什么风险。但严重失眠的患者,还是要去看医生。
【评析】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当代人的失眠问题也日益普遍和严重。“1分钟入睡法”虽然没有什么风险,但是还是要警惕同类谣言的传播。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